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洋猪肉抢滩中国 “进”水难解远渴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22 14:54:00   来源:国际商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据商务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11月7日至13日猪肉价格下降1.9%,自9月中旬以来累计下降8.2%。

  马闯分析其原因时指出,猪肉价格小幅下调,主要是由于短期内进口猪肉增加了供给,另一方面则是前期猪肉价高抑制了消费需求,消费者尽量少买或者转向购买更便宜的鸡肉。此外11月下旬猪肉补栏量增加了6.8%。上述因素共同导致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出于对国内市场的关切,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乔玉锋直言“对进口猪肉非常反对”。

  他的反对理由如下:一是国内猪肉供给充足,不需要进口,进口只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打压好不容易升上来的价格,将引发整个猪肉价格市场动荡;二是进口猪肉含有“新型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令检测机构防不胜防;三是进口贸易公司不能只顾公司利益,而忽视国家长远利益。

  在他看来,为了短期平抑肉价而大举进口洋猪肉是一种短视行为。“在肉类消费者面前讨巧,却伤了养猪农民的心,‘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样完全没有必要。”

  马闯也表示,曾经大力呼吁“猪肉价格软着陆”,因其直线上涨或下跌对尚不成熟的市场都是毁灭性打击。尤其是下跌时,缺乏价格支撑的猪肉厂家将功亏一篑。他认为,政府应该稳住大局,不要急于大量进口、抛售冻储肉而造成价格急跌。

  与乔玉锋的观点相对的其他观点认为,进口猪肉将给予消费者更多选择,并通过行业竞争促进国内肉类行业的发展,对洋猪肉大可不必惊呼“狼来了”。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郭会勇就认为,进口猪肉的增长难从根本上改变国内供需矛盾,全球猪肉贸易量为600多万吨,而中国的消费量为5000多万吨,进口猪肉对于弥补国内的供需缺口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国内生猪养殖的“七寸”

  即便猪肉进口放缓,国内生猪养殖自身的发展并未让人安心。洋猪肉的大波来袭的确为行业再次反思国内肉类产业敲响了警钟。

  反观国内生猪供给现状,仍停留在“小散乱”的低水平阶段,难以弥补长期

  供需缺口。

  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说,解决中国猪肉供给矛盾的“七寸”在于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以散养为主,散养户占比达七成。而且与往年的“见好则上”情况不同,即使在猪肉价格高企的情况下,散养户也大多保持了观望态度,因投入成本增加,饲料、仔猪、人工样样涨价,疫病风险也因此加大。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农民进城打工日益增多,吃肉的人多,养猪的人少,所以未来中国猪肉只能寄希望于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水平刻不容缓。”高观说。

  但他亦指出,标准化养殖瓶颈有三:一是占地多,二是资金紧张,三是污染严重。

  他建议“农牧结合”,即把猪粪和种植业结合起来,既能防止污染,又能改良土壤,增加农作物产量,形成良性循环。

  而提及资金链方面的缺口,他认为国家需要加大投入,并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来带动行业发展。作者:杨倩

【 作者:曹慧敏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