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新书稿费0元 14年潜心写作 总收入仅够维持新婚生活
8年前,作家向军离开老家郑州,跳上火车,到京城寻梦。
今年4月25日,房东突然单方面宣布,月租1300元涨到1450元。向军带着自己刚刚出版的《双岸黄源》样书和几百本藏书,再次搬家。
“来北京8年,这是第14次搬家。”向军喝了一口茶,在他面前放着一本崭新的《双岸黄源》,是向军耗费14年心血创作的,出版已10个月,还没带来一分收益。
第一回发奋图强
从倒数第一到重点中学
向军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周遭山青水绿,生机勃勃,堪称孩子的乐土。因父亲在光山县二高当老师,向军上小学四年级时,去县城念书了。第一次考试就成了班上倒数第1名,比倒数第2名还低一大截。
作业交不了不放学,做错一道题抄十遍。向军知道了不学习的日子不好过,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半后,他考上县城的重点中学。
课堂之外,向军习惯独自沉思。放假期间回到乡下,目睹小时候最喜欢的树木被大肆砍伐,记忆中的山鸡和野兔消失不见,许多鸟儿也不见踪影,水土流失让小河由清变浊,县里最大的一条河也被造纸厂污染,热爱大自然的向军如遭电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想不明白。
“对我来说,这是精神危机。”高中,向军开始写诗,书写天空、河流、青山、灌木丛、梦……
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人与”,寓意为“人与自然”,并在诗歌中呼吁大家要有环保意识,爱护一花一草。
2000年,人与在郑州大学念书期间,废寝忘食筹备近一年,创办了民间诗刊《审视》,他在刊首语中写道:“当我们已经拥有胜利和成功时,还要把失败和不幸承担下来;当我们已经拥有财富和权势时,还要把贫穷和匮乏承担下来;当我们已经拥有尊严和荣誉时,还要把屈辱和羞耻承担下来;当我们已经拥有幸福和快乐时,还要把痛苦和忧伤承担下来……”
《审视》问世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各大诗歌刊物纷纷选发其中的诗歌。
第一次“写作危机”
他带着新书北漂
关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刚进高中到大学毕业,人与持续思考近十年。他觉得自己必须写点东西,否则内心不安。
如何下笔?人与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对我来说,这就是遇到了写作危机。”
1997年的夏天,他屈腿躺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突然来了灵感,“一气呵成,完成了第一章的内容!”
他虚构了一个叫“双岸黄源”(双岸,指河流两岸;黄,指来源于东方;源,指万物的源头)的人,借“双岸黄源”的言行,对思想、知识、技术、女性、雪山、天空、远处的星……一一抽丝剥茧、深入解析。
人与说,“当时我以为有三年时间,就足够完成这部作品,但没想到,越往后写,感觉越沉重,进度也越缓慢,感觉自己越来越无能为力。”
大学毕业后,人与在郑州一份行业内刊物当过编辑。
2003年,人与决定去北京。“我始终觉得北京有一种吸引我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在郑州我也可以写作,但在《双岸黄源》写作过程中我有深刻的焦虑感,整天沉思其中,却不知道下一个章节何时完成。北京是文化中心,在这个地方,我知道自己的深浅,刚来的时候,我有的是野心,而不是信心。”
我问他,这种野心是指什么?人与想了想说,就是要成为大师的那种野心。
第一部作品出版
刚够维持他新婚生活
到了北京,人与的第一感觉是:“北京的阳光与郑州不一样,心里真亮堂。”很快,他找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出版公司做编辑,每逢周末就和一些文友聊天。
尽管挣钱不多,但人与获得了极大的信心。当人与意识到《双岸黄源》的完成,只是时间问题,写作危机就这样过去了,他更平静地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和写作。“每写一段之后,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乐,这也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之一。”
在北京,人与写出了《双岸黄源》最为重要的一些章节。写到20万字的时候,人与将《双岸黄源》拿到复印店打印装订了10本,送给朋友翻阅。
《双岸黄源》很快就在京城文化圈内流传开来,著名环保人士叶榄看到后,找到人与住处,与他彻夜长谈,不久甚至出版了一本专著《生态和平在千年的转折点上》,专门分析评论《双岸黄源》……
2010年,《双岸黄源》中的部分内容在改名《智慧国:双岸黄源如是说》后得以出版。但在人与看来,这部作品还远未完成,他会继续写,让“双岸黄源”走得更远。就像书中所写“我要去耕耘人类的清晨,使人类成为一个全称。”
今年,人与和追求了6年的女孩结婚了,“呵呵,这就算是解决了感情危机!”接下来,他要解决生活危机,“毕竟是有家庭的人了,不能光想自己。”
人与算了一笔账,他和新婚妻子菲儿在北京的生活成本,今年将近3万元,而他的工资加稿费,一共不足5万元。“如果在北京发展得不是很顺利,那我们就回到郑州,找一个比较固定的工作,挨着父母生活,也不错。”
采访结束后,我们一起离开咖啡厅,经过一片绿化带,人与说,自己平时走在路上,看到树,看到花花草草,会觉得无限亲切,“我对它们有一种特殊情感,感知它是伙伴、朋友、战友,是一种恋情,也是一份希望,它们的世界会给我们未来……”
每当到了秋末冬初,“看到工人粗鲁地铲草剪枝,我就有骂人的冲动。”他挥了挥拳头,指着绿化带叹息,“本来这些植物还可以生活至少一个月,到冬天自然枯萎,可是那些无知的人,非要提前结束它们的性命,损人不利己,何必呢?!”
当人与发问时,他和《双岸黄源》的主人翁“双岸黄源”一样,让人起敬。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