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毕淑敏借钱助学生环球旅行 称发起计划只凭热忱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21 09:17:00   来源: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我想改变他们的想法,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在这艘被称为“和平之船”的游轮上,每天都有各种活动、讲座、课堂,而且还有学历证书。航海期间还有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课程,分初级、中级和高级。而在游轮每次靠港之后,当地大学生和专家志愿者都会上船讲解有关这一地区的各种知识。

  孙乐天一直想学日语,但他拿不定主意——“我将来要是用不上,岂不是白学了?”

  在海上课堂开启后,孙乐天与一位日本老人“结了对子”。在要不要学的问题上,这个日本老人和中国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在中文课上,绝大多数都是退休的老年人。汉语的发音对他们来说很难,但是他们从基本的问候语开始,也学会了一些。到了后期,他们也能用汉语跟我打招呼了。最令我感动的是,有一位患过脑血栓的年过古稀的爷爷,每次拄着拐杖坚持去上课,并且把课堂内容都用手机录下来。”

  孙乐天说,他看到这个老人学习中文后,就不再想日语是不是白学的问题,而是先要坚持学下来。

  “和平之船”上的大多数船客都是日本人,一路下来,六名中国学生对日本人有了更多了解。“日本人严谨、谦让,遇到困难会抱团想办法,你贡献一点,他贡献一点,如果确定一个人当领导以后,其他人就会无条件地服从。”曹诗嘉说。

  而作为这次环航的中方联络人,王莹有着20年的国际旅游团管理经验。她觉得,中国孩子所欠缺的,不仅仅是这些。

  “欧美的学生,他们毕业前一年的时间都在搞社会实践。有些学生也想登船学习,他们就自己在寒暑假打工赚钱,向银行贷款,再向父母借一点钱,才能买得起一张部分航程的船票。等他们上了船,就会忙碌起来,做各种实验,数据采集,分析,开会。”

  最令王莹印象深刻的,就是欧美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在每一个停靠岸边的有限时间里,这些欧美学生会骑上自行车钻入密林采集标本,但是中国学生即使呆在船上,也很少主动制造“活动”。

  “人一辈子有几次环球旅行啊,假如22个国家的人文、地理,你都有所记录,会是多大一笔财富。比如约旦的亚卡巴港,港口建设在沙土上,这是怎么建设的,是不是可以去问问?回国后至少一篇论文都出来了。但是实际情况是,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没有这个想法。”王莹惋惜地说。

  在这次航行结束以后,欧阳霞询问学生们在给师生们的报告中都有什么想说的。一位叫潘国锋的同学只记录了环球航行中每天涨潮、退潮,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但这并没有引起注意。但王莹觉得,这是难得的环球航行的航海资料,甚至国内都没有过这方面的第一手记录。

  最近,学校里的各种考试又在临近,六名学生开始担心,他们所学的日语、法语、阿拉伯语会渐渐淡忘,而航海中因每天进行的绘画、音乐、舞蹈、诗歌、宗教讨论等而变得灵活起来的头脑也会重新僵化。

  “每个人都焦头烂额,每个人都很抱怨,有些老师就和我们讲,你们不用思考太多东西,以后找个好工作就行了。”胡静一回来之后,对老师的这种说辞越发感到可怕。而孙乐天也担心,用不了多久,自己也会与周围的同学一样,对什么都“没兴趣”。

  “我想改变他们的想法,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 作者:肖媛媛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