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跟着农民走——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60周年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20 17:36:26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刘诗平)这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70多万名从业人员,占全国县域银行从业人员的54%,辛勤地工作在祖国广袤的田野上。

    这是农业发展的助跑者——涉农贷款余额达3.9万亿元,占银行业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33.3%。每年使3亿左右农民受益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绝大部分由它发放;

    这是农民自己的银行——7.7万个金融网点,占全国县域银行业网点总数的59.7%,各类营业网点、金融便利店、小额支付便民点,星星点点,遍布乡村。

    六十载风雨兼程,农村信用社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改变着农村面貌和农民的生活。

    作为我国县乡网点分布最广、涉农信贷投放最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贡献最大的银行业机构群体,农村信用社正在成为一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资产逾10万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7.4%,连续7年盈利,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行走在苏南大地,苏州、无锡、常州的农村信用社全部“变身”为农村商业银行,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王晨曦告诉记者,从苏南的苏州地区农信社在全国率先全部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到苏北的宿迁地区农信社在全省率先全面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江苏省联社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银行类机构组建的数量和占比始终居于全国首位。

    “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和农合行后,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王晨曦说,农信社股份制改造后,坚持“改制不改向”,进一步做好支农服务。

    记者在山东滕州采访时,滕州农商银行刚刚挂牌开业,其前身正是始于1951年的滕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截至2011年10月底,这家银行的涉农贷款余额70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4%,占滕州市农业贷款余额的96%。

    江苏省和滕州市农信社改制,是农信社历史长河中最新的发展片段。60年来,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力量的农信社,发展几起几落,体制几经更迭:

    ——1951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组织。随即,农信社破土而出,为新中国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拉开了大幕。1957年,由人民银行管理的农信社发展到10.3万家,几乎乡乡都有。

    ——1958年至1979年,农信社先是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接着进一步下放给生产大队管理,随后移交农民管理,再后来又交给人民银行集中管理,1979年划归农业银行领导,逐渐走上“官办”道路。

    ——1980年至1996年,农业银行代管。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时,农信社虽然还是农民群众的合作组织,但实质上已经演变为国家银行在基层的机构。1980年,改革试点开始启动,1984年全面展开。

    ——1996年,国务院决定,农信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农信社县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职责,农信社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000年至2003年,农信社股份制试点在江苏率先展开。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组建江苏省农信社联社,并在常熟、江阴、张家港组建农商行,在推进多元化产权改革方面迈出实质步伐。

    ——2003年,8省(市)开展改革试点,刚成立的银监会肩负起组织推动这场变革的重任。2004年,试点范围扩大到29省(区、市)。2006年12月,海南省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获批,至此,全国农信社全面融入改革大潮。

    “这次改革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将管理和风险责任移交省级政府承担,构建了以省联社为平台的农信社新管理框架;探索了多种产权模式和农合行、农商行等新组织形式。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农商行134家,农合行214家,农信社法人机构由改革前的3.5万家减至2914家;置换了农信社1694亿元不良资产。”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副主任毛红军说。

    银监会的统计显示,从2002年末到2010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信社、农合行和农商行)总资产已由2.2万亿元增至10.7万亿元,贷款由1.4万亿元增至5.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由四级分类的36.9%降至五级分类的7.4%;历年亏损挂账562.1亿元,下降360.6亿元;2004年以来连续7年盈利。

【 作者:刘威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