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科学家获奖,科研成果如何评价
有人说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屠呦呦获奖后,受争议最多的是,我国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使得全世界100多个国家、2亿多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剧增高。更为严峻的是,在当时,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没能研制出有效的抗疟成分。
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动力,才能取得科学成功。”屠呦呦对记者说,如果说没有问题意识,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对于古人的记载,可能看一眼就过去了。
40多年的潜心研究,让青蒿提取物的抗鼠疟抑制率从零提升到100%。屠呦呦的同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为了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在由动物实验向临床实验过渡时,屠呦呦还带头与课题组同志们一起进行自身试服,验证青蒿素的安全性。为了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她亲赴海南疟区,奔走在高温酷暑之下,亲自喂患者药物,并整日守在病床旁边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及疟原虫血片检查的结果,终于在极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首次30例患者痊愈的成功案例。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说,“科研要以解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的。你研究半天,拿了多少钱,发表了多少篇文章,最后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等于没有研究。我们不是要一味地做高深的基础研究,而是要去解决问题。”
中医药不单是中国人的,王国强说,“能够出成果,并且把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所创新,对人民健康生活有所贡献,是检验科技成果的重要标志。”
“希望我的获奖带来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更好地工作,多出成果,为世界人民造福。”这就是屠呦呦的愿望。(记者 王君平)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