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海归教授邵春福:为理想,全力以赴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16 14:56:00   来源:参与互动↑大↓小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邵春福,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7年出生,1982年获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数理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交通土木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留学日本期间,曾承担日本建设省(现国土交通省)交通规划项目和地方政府的城市交通规划等项目20余项。

  1999年回国后,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城市交通的组织优化与控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视频处理的信号交叉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采集方法研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国家体育场交通组织研究”等各类项目50余项。

  自2000始,担任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交通指导委员会委员、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任国家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专家组副组长。

  1986年1月的一天,日本交通工程专业创始人之一、世界著名学者佐佐木纲教授在京都大学迎接自己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邵春福。然而,从京都车站到学校本来只需20分钟车程,佐佐木纲教授派出的车却迟到了1个多小时。看着面前第一次遭遇城市交通拥堵,被晕车症折磨得脸色苍白的年轻人,佐佐木纲带着意味深长的微笑拍了拍邵春福的肩膀:“邵,你今天是不是觉得我们这里堵车令人难受?不过,你要知道,现在的我们就是30年后的你们,你想学的交通工程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做好知识的储备。”

  让深有远见的佐佐木纲教授意外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因此带来的各种城市交通问题纷纷涌现,城市交通拥堵已然成为一个顽疾,在时间上,还不到30年。以首都北京为例,20年间,长安街先后拓展过4次,成为10车道120米的宽路,但面对激增到近500万辆机动车和公众频繁的出行,平均车速常常只有每小时10余公里。

  而邵春福,这个当年怀着解决未来中国交通问题梦想远赴日本求学的青年,先后在日本学习和工作近14年,1999年回国后在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任职,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学以致用,积极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恰好迎接了这一充满挑战的中国城市交通大发展时代。

  入宝山而不空返

  有人说,能在年轻时就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理想和职业未来,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对于邵春福来说,点亮他内心理想火花的是著名美籍华人张秋先生。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秋先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多次受邀来中国大陆访问,并进行演讲,对我国交通工程专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81年,张秋先生应邀在西安公路学院(今长安大学)做讲座,得知这一消息,当时在读大三的邵春福和数千名师生在大操场席地而坐听报告。正如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所唱:“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那个年代的青年都坚信自己对历史是有责任的。在听了张秋先生对未来中国交通的分析和呼吁高校要尽早设立交通工程专业的倡议后,邵春福热血沸腾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就要学这个专业。”

  1985年,在百分之三的出国深造名额的激烈竞争中,已是西安公路学院青年教师的邵春福脱颖而出,考上了公派留学。因他学的第一外语是日语,最终投在了日本交通领域赫赫有名的佐佐木纲教授门下。

  由于本科学的是汽车运用工程专业,邵春福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所学科目和交通工程专业的要求有所距离,佐佐木纲教授决定先安排邵春福报考京都大学数理系硕士,让他夯实基础理论,将来才可能更好地开展交通工程方向的研究。

  面对紧迫的时间,在两三周时间内,邵春福拿出青年时随村民治理海河、推独轮车的劲头、没日没夜地备战数理知识,最终顺利考上了京都大学数理专业硕士。学习期间,他不仅恶补了数学和力学等相关知识,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和应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出国前,国内还只是使用穿孔机(老式计算机),城市交通网络这类庞大的系统问题更需要大型计算机这类精确计算的仪器来辅助。而当时日本在计算机应用和开发这方面已属国际前沿,邵春福深感出国进修的必要和益处,也分外努力,为了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不出去打工,仅靠微薄的助学金维持日常开销。在他看来,不断地汲取自己想学的、应该学的知识才是出国留学的重要目的。

  硕士毕业后,邵春福顺利考上佐佐木纲教授的博士生,从机械类的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到数理学专业,再到归属于土木工程类的京都大学交通工程专业,邵春福的求学过程看起来一波三折,比别人要付出更多努力,但也正是源于这种“跨界”的学习历程,邵春福的学缘结构更为丰富,并为他日后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博士期间,他一边在交通研究所实习,一边进行自己的研究,将美国扎德(L.A.Zadeh)教授创立的模糊理论运用在交通领域,并探索将生命学科神经网络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应用在交通领域,这在留学生中尚属首例。1990年,邵春福更因发表《模糊理论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博士论文获得了京都新闻社首届外国留学生研究奖励。

  “我出国是希望有朝一日国家需要的时候能派上用场,如果只是拿到学位、发表了几篇论文,我想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符合我的初衷。”博士毕业后,邵春福选择了继续留下深造,并在导师的推荐下到日本系统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后来他努力争取到正式员工的岗位,真刀真枪地锻炼,掌握了大量的技术。

  在日本系统科学研究所,邵春福先后当了4年的研究员和2年的主任研究员。回顾这几年,他觉得不虚此行。就学习国外交通工程的优秀经验而言,日本与中国文化相近,地理情况相近——城市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在这些条件下,所产生的交通问题和我国更为类似,能更好地适用于中国国内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而且20世纪90年代恰好是日本经济发展达到顶峰的时期,亟待解决的城市交通相关问题层出不穷,这让研究所的业务量激增,也使得渴望积累实战经验的邵春福如鱼得水。他一方面留意中国国内交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在日本系统科学研究所独当一面,作为交通工程师在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公路网规划、公交站场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轨道交通专项规划、智能交通和交通安全等领域不断探索,承担日本建设省(现国土交通省)交通规划项目、地方政府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项目、公路网规划项目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需求预测等工程项目20余项,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实战经验。

  而同一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拥挤、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交通已成为政府投资最大、资源占用最多的工作之一,也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被越来越关注。中国迫切需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构筑一个可以支持城市健康发展的交通网络,国家迫切需要相关人才。

  1999年,邵春福辞职回国。

【 作者:朱峰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