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电视情感类节目:“玩儿”得出圈了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8-25 16:29: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朱四倍

  今年6月,河北省石家庄电视台第三频道《情感密码》栏目播出一期《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片中的不孝子许峰的言行,激怒了很多观众,在节目播出后,根据节目提供的蛛丝马迹,人们开始对许峰展开了人肉搜索。正当寻找毫无进展之际,许峰却主动找到了媒体,爆出《我给儿子当孙子》只是一家传媒公司花钱雇临时演员演的一场戏而已。(8月16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能够发掘真相、揭露现实的媒体,一旦失去了真实性,会有多么可怕。为了收视率,造假是必须的吗?”网友的反问代表公众心声,但是,这改变不了在“收视率为王”的事实面前,电视节目的底线越来越低的尴尬。为增加收视率而雇人演戏骗观众的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给我们提供了最新的例子,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电视节目在娱乐化的追逐面前,底线一降再降的弊病。

  面对质疑,有关方面竟然理直气壮地拿出了所谓“行规”的说法,一丁点儿的反思意识和责任担当都难以管窥,着实让人无语。“《情感密码》是情感类节目,不是新闻类节目。如果当事人不愿意出演,是允许找演员扮演的。这在业内是通行的做法。”此辩解是赤裸裸对收视率追求赤裸裸的写照,更是其撇清自身责任的心态折射。

  可怕的是,类似《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这种现象在情感类节目中并不是头一回出现。客观地说,只要在统计学上严格执行,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收视率本身是中性的,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利用这种工具。之所以出现“唯收视率”的怪象,则与人们习惯性地认为高收视率就意味着丰厚的商业效益,笼统地以收视率的高低来评判电视节目的好坏有关。在“唯收视率论”之下,电视节目庸俗化愈演愈烈,《我给儿子当孙子》就是明证。一些制作人本着“娱乐带来收视率,收视率带来广告,广告带来利润”的理念,把节目带入“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怪圈,过分强调和突出节目的情感刺激和游戏功能,忽视了电视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审美和教育功能。

  一个节目的好坏,不仅要看观众的关注度,更要看观众的美誉度。收视率只能说明某一时段看这一节目的人多,即关注度高,不能反映出观众对节目的满意度有多高。在盲目信奉收视率、唯收视率独尊的现象愈演愈烈的今天,直面“收视率有多高,底线就有多低”的困境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涵化理论的创建人、美国宾州大学教授葛伯纳认为,电视是一种文化武器,电视内容可以构建受众的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不能试图完全把电视节目变成一个神圣的教化场所,更不能把电视节目完全弄成一个游乐场。道理很简单,虽然媒介的竞争导致部分媒体拼命吸引公众的眼球,但是,媒介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除了经济利益的考量外,还要有社会效益的标准。

  收视率的提升不能以底线的降低为前提,否则就是娱乐至死。仅仅陶醉于可能的收视率成功,很可能陷入陷阱之中,短期利益遮蔽了长远发展考虑,把自身放在了背离公众的立场上,无异于一个人慢性中毒似的,陷入了慢性死亡状态。电视节目不能异化成为“底线降低”的比拼场所。

【 作者:蒲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