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粟祥和爱人柯永梅去年初有这样一个约定:自己每回家一天就向陶杯里放一粒米,到年底把积累的米给她做个蛋炒饭,犒劳她一年的辛苦。到了年底,一数,杯子里只有31粒米,“这数量别说蛋炒饭,就是稀饭也做不了”。
这绝不单单是飞行员粟祥的个人工作状态,可以说,整个旅队都常年处在“飞行”状态!采访期间,直升机引擎的轰鸣声始终在记者耳畔回荡,从清晨直到夜晚。
他们驾驭国产新型武装直升机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首次导弹实射,填补了该机型在高原地区飞行等10多项技术空白,使该机型快速形成了战斗力;
他们先后开辟了多条高原、高山巡逻新航线,使我国西北边防实现了全航线、全领空、全地域空中巡逻管控……
技艺精湛的中国陆航勇士
2007年8月13日,“和平使命-2007”中俄联合反恐军演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演习场拉开了帷幕。当一个直升机机群以十机“等边三角形”编队方式整齐划一、分秒不差地飞过演习场上空时,观摩台上的俄罗斯陆军副司令瓦列里·叶夫涅维奇中将突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边鼓掌边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演习结束后,我想见见这个机群长机的机长。”
这个机群长机的机长就是成存国。见到了他,叶夫涅维奇中将竖起了大拇指:“沃琴哈拉哨(真了不起)!这样的编队队形我还是第一次见,你们飞得很棒!”
然而,叶夫涅维奇中将想不到:如此完美的一次高难度编队飞行,居然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5岁的年轻飞行员完成的。
他更想不到的是:从天山脚下到乌拉尔山南麓,在这条国际直升机“处女航线”上,这群年轻的中国陆航飞行员经历了何等艰难的挑战。
飞行员张晓中在日记中写道:“飞至友谊峰,航路被厚厚的云层覆盖,棉絮般的云团与大山融为一体,很难判断哪里是山哪里是云。我们只能下云层,穿山沟飞过去。有一段山沟特别狭窄,宽度只有80米左右……”
用勇气和智慧,他们创造了首次大机群数千公里出国演习、首次飞越国外陌生空域等我军陆航史上4项纪录。
“飞出国门,机身上喷绘的五星红旗时刻提醒着我:自己一举一动都展示着国家的形象,代表着中国陆军航空兵。这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飞行员谢商伦说。
迄今为止,谢商伦保持着该旅出国执行重大任务次数最多的纪录。除了2006年中塔联合反恐演习,“和平使命-2007”中俄联合反恐军演,特别难忘的是2010年飞赴巴基斯坦海德拉巴执行特大洪涝灾害救援任务。当时,灾区一片汪洋,孤岛零星散布,根本没有直升机停降的地方。巴方将大米、面粉和矿泉水混装在一个袋子里,为了将救灾物资完好无损地投放给受灾群众,谢商伦和战友将直升机悬停高度降低到离地面仅2-3米,整个过程至少悬停5分钟。远远望去,宛如蜻蜓点水。随机的巴方翻译连声赞道:“你们中国人的技术真厉害,只有你们为受灾群众考虑得那么细!”
经过40天连续奋战,他们向灾区投送食品、药品、饮用水等救援物资60余吨,救助了上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受灾群众,圆满完成了我军陆航部队首次出国救援任务。
负责协调外国救援任务的巴基斯坦联络官巴布少校这样评价:“中国陆航直升机救援队救援能力一流,敬业精神更令人敬佩。”
传递温暖的吉祥“神鹰”
哈萨克族老人波兰拜不会忘记那神奇的一幕——
他和家人被困于厚厚的雪窝之中,粮食已经没了,燃料也殆尽。寒风裹挟着死神,正一步步向他们逼近。老人别无他法,只能在心中默默祈求上苍。
没想到,几分钟后,祈求“灵验”了。漫天飞雪中,伴随着轰鸣声,巨大的“神鹰”从天而降……
不过,他们不是上苍派来的“使者”,而是新疆军区某陆航旅的官兵。
去年初,一场60年不遇的特大暴雪横扫新疆阿勒泰、塔城等北部地区,山区最深积雪超过2米,最低气温达-43℃,80%的乡村公路被封堵。
形势万分危急!陆航旅官兵闻令而动,第一时间驾驶直升机飞往灾区。
莽莽大地都被白雪覆盖,一切似乎都被冻住了。越往大山里飞,越让大家感到一种凝重和紧迫。为了尽快找到被困的牧民群众,他们冒着风险降低飞行高度,沿着起伏不定的山势低空搜索。
终于,他们在雪地里发现了一个黑点。降低高度,看清楚了是一个人在拼命地挥手求援。他身后的不远处,还有几名被困群众。
雪野里,没有一块平地,直升机无法着陆。要救人,只有低空悬停。他们在离地20米高度上悬停,用吊篮将机械师柳成华放到地面,让他引导受困群众上机。雪实在太厚,柳成华站在下面,拼尽全力将受困群众一个个顶了上去。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