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掌门人涂金灿在中华姓氏源流树前。本报记者 路艳霞摄
记者 路艳霞
海淀图书城步行街,一棵中华姓氏源流树“栽种”在一家书店橱窗上,祖源是紫色的主干、姓氏是绿色的枝叶,四百多个常见姓氏“枝繁叶茂”。三五成群的路人总会停下脚步,在这棵树前寻根问祖。“哦,原来我是黄帝的儿子少昊的后裔。”一位张姓年轻人欠下身子,找到了自己的根。
北京家谱传记书店今年4月面世,这是全国首家专门售卖家谱传记的书店。迈进店堂,各种姓氏文化图书、竹简、折扇琳琅满目,其中个人文集、自传、回忆录、家史家谱更是排列成行,它们默默述说着各个家族、各个普通人的迥异故事。书店掌门人涂金灿说,书店已为个人自费出传记、家谱1000种,并有公开发行的姓氏文化图书1000多种。
涂金灿今年48岁,上世纪90年代在湖北孝感当中学老师。“孝感是著名的注重孝道文化的地方,古代传说中的24孝子,有三大孝子出自这个县。”民间传说、龙船调、湖北道情都在涂金灿的记忆中深植下了孝道文化的根。但直到2008年,一则按需印刷的广告方才激发了涂金灿的梦想。“为什么不可以给个人出自传、家庭出家谱呢?这能让源自宋代的家谱文化传承下去。”
涂金灿说,个人出自传,尤其是为家族立传,让普通人总觉得很复杂很困难,其实只要安心坐下来看看样本、学学体例就知道并不难。他进一步解释,“家史的主体是家族年鉴,先查族谱、找资料理顺祖先渊源,再查书信找日记、访亲友听回忆,最后编写家族年度大事记,重要人物小传、传奇故事则单立篇章,家教语录附录在后。”在此基础上,还要写前言后记、插入家族老照片、编排目录次序,将以上这些材料一统编,就是一部简明家族史。
中央党校教授郭德宏就正在修《郭氏宗谱》,“我的家族宗谱传下来有130年了,这一修才知道每个人的故事都讲得很简单,许多家族重大事件、重大变化都无从查找。”但70岁的郭德宏在修谱过程中还是发现,郭家是武将之家,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出过两位四品、五品的武官。“要是留下一些诗词、书信就好了,这对后代都是一种激励。”
郭德宏的修谱仅仅是开始,涂金灿还会领着60人的团队,最后对《郭氏宗谱》编辑、把关。家谱出书后,将在郭德宏的亲戚朋友们间流传。“现在孩子们还不知道,我想给大家一个惊喜。”
当然,一些大型修谱工程则要编辑人员亲自上阵。涂金灿说,天津静海的王氏家族曾经找他,想开展大型修谱工程。一到当地,他就找来块大黑板,在一双双惊奇目光的对视下,边写边画着说:“这是支谱,这是总谱,一定把资料核实准确了。”通过实地调查、统计,编录人员信息,查阅当地历史、人物资料,并仔细比对旧谱,一个月的蹲点修谱工作最后顺利完成。
背靠“中华姓氏”这棵大树,涂金灿并不轻松。“现在年轻人对修家谱并不感兴趣,我的客源都是70岁至90岁的老人,最大的已经96岁了。”但他对自己这份事业还是找到了文化的支撑,“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对有些人来说八竿子打不着,而修家谱、整家规,是对传统文化最自然的亲近方式。”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