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郑双城记】郑州的“秀外慧中”您了解多少?

2024-12-16 08:37:14 来源:济南日报

郑州地处嵩山南麓、黄河之滨,居中华腹地,史谓“天地之中”,古称“商都”,今为“绿城”,是中国八大古都和九大新兴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古老与现代在这座城里交相辉映。

这里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5次为都,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拥有深厚的黄河文化、黄帝文化、武术文化等。这里活力充沛,人口净流入规模保持全国城市前列,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第二,总人口超过1300万,城市活力指数排全国第五。这里产业厚实,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60万辆,智能手机出货量约占全球的1/9,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2个月两位数以上增长。这里创新涌动,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原科技城,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4%。这里开放繁荣,陆上、海上、空中、网上“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并进,郑州机场通航全球11个国家(地区)、104个城市,航空口岸已实现对54个国家的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中欧班列(中豫号)连通亚欧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是全国功能性口岸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内陆城市,进出口总额多年位居中部城市首位。

特别是近年来,郑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郑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河南省委对郑州提出的“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总要求,坚决扛稳“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坚持“三标”引领,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和“十大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安全稳定基础巩固,文化建设扎实有效,绿色发展加快转型,民生福祉保障有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创新动能积厚成势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中原科技城“三合一”加速融合——跃居全国百强榜第19位;先后落地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等大科学装置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创新平台68个;引进北大、哈工大等8所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驻郑顶尖人才94名,全市人才总量近300万人。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50亿元。

重点产业聚链成群

先进制造业方面,制定智能终端、汽车制造等20条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上汽乘用车二期等291个项目建成投产,智能传感器、汽车、现代食品与加工3个产业集群入选全国百强。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今年1~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

数字经济方面,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围绕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新型智慧城市、农业和医疗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应用场景;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一大批未来产业的孵化载体加快布局建设。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到6500亿元。

改革开放动力活力不断释放

连续举办两届中国“数据要素×”生态大会,“1+1+1+N”郑州模式加快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实践入选全国智慧城市运营典型案例。郑卢“空中丝绸之路”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内陆地区不靠海、不沿边、一条跑道飞蓝天的开放发展之路。成功举办全球豫商大会、中国侨商投资(河南)大会、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世界5G大会等重大活动。

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5300年文明史(双槐树)、4100年建都史(登封王城岗)、3600年建城史(商都遗址),拥有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大运河郑州段2项世界文化遗产,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可移动文物近17万件(套)。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2024年底实现所有在建地铁线路建成通车,通车总里程将突破450公里。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郑州南站枢纽产业新城、金岱科创城等重点片区加快建设。城市更新持续发力,成功举办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中原区“一路四街”首开区、管城区阜民里-北庆里等街区火爆文旅市场。郑州都市圈成为全国第10个获批的都市圈,正式晋级“国家队”,郑州都市圈加快推进。

绿色发展取得突破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纵深推进,积极开展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沿黄生态廊道持续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空气质量排名稳定退出全国“后20”,地下水污染防治“精准管控”郑州模式全国推广,南水北调“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平安稳定基础持续夯实

把党的组织优势与数字优势叠加融合,扎实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建成三级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体系和四级网格治理体系,构建了“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统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一融促创新、一制保安全”数智治理新格局,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郑州日报记者 张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