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答】少年自负凌云笔
75年风雨兼程,75年薪火相传。75年郑报史,也是历代郑报人的奋斗史。一代又一代郑报人为新闻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智慧心血,他们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们中有的数十年坚守夜班,无怨无悔;有的一线“抢”新闻,数次遇险;有的刚刚入行,满眼新鲜……正是他们,用薪火相承、高举旗帜、躬身耕耘共同铸就了郑州报业的辉煌。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郑报人新闻追梦的精彩故事。
在“追光”中自我修炼
安欣欣
窗外,悠悠蝉鸣声渐起。去年金秋十月,我收获了一个新的身份——记者。忽而又至仲夏时节,我也在四季轮转中,满怀热忱,砥砺前行。于我而言,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都是循着光的印记,记录事态变幻万千。
聚光,在峥嵘岁月中记录时代变迁。城市的伟大,莫过于以成就逐梦传奇;记者的荣光,莫过于用笔墨记录锦绣年华。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数字经济峰会、中国(河南)—东盟人文交流月、郑州跨境电商大会……作为财经新闻部记者,常奔赴于各大论坛、大会,我也在一个个“大场面”中见证了“国际郑”的魅力,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提炼精华再组合,用笔尖传递行业前沿资讯,抒写城市发展风貌。
一场经贸洽谈会上,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古晋南市市长6分钟面对面的交流,是从业以来初次正式的人物专访,作为“新手”的我,心中不知是紧张还是期待的情绪油然而生,但另一个声音更为强烈:虽是第一次,但一定不能掉链子!初次尝试虽有怯懦,过程倒还算顺利。再次“实战”的机会很快到来,跨境电商大会上,现场“捕捉”专访对象,大方自然地问出所疑所惑,我想,自己或许有所成长。
追光,在平凡时光里采撷生活浪花。采写“财经观察”栏目稿件时,小到对一款应季产品的关注,大到对于一个行业发展现状的思考,我深入一线观察最为真实的市场,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脚力”。在新郑传统集会中感悟人间烟火,走进中牟探究西瓜市场行情,与“献血达人”、非遗传承人、年轻创业者对话,更是被他们身上无私、坚韧的品格所打动。
“入行前几年,一定要多听、多看。”这是刚步入新闻行业时前辈给予的忠告。听什么?看什么?彼时正式入行百日有余,理解尚浅。又是百日过去,新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对“听”“看”有了更深的领悟——听时代奋进的凯歌、一线的真实声音、他人的忠告;看实事变化万千、一条新闻的本与质……逐渐领悟到,好记者,不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要不断提升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作为“道行尚浅”的记者,要走在路上,脚下沾满泥土芬芳,眼里看见万物有光,做“走心”的时代记录者。愿永葆赤子之心,每个百日都有所获,让此生硕硕。
奔跑在新闻赛道上
陶 然
去年,我辞掉了在广东省级出版平台的工作回到家乡河南,只因心中血浓于水的亲情和那份无法割舍的新闻情怀。一回来,恰逢《郑州日报》招兵买马。经过一番严格考核,我有幸成为一名郑报人,结识了一群可爱的新同事。
起初,我接触言辞难懂的专业科技术语,研究“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的政府专项文件时,也会困难重重。然而为难情绪总是一闪而过,毕竟,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至今,工作中的各种精彩剪影,历历在目。
第一次采访是跟随一位资深记者去黄河边的蔬菜大棚实地采访。在田间,我对着采访人物认真询问;在地头,我捧着南瓜仔细观察;在大棚,我望着现代设备若有所思……那一次,我看到了记者的专业性。
第一次独自采访是写一篇市场调研报道。在银基商贸城,我尴尬地采访路人,假装顾客打探商品行情,角落里速记下有效信息……那一次,我感受到了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说实话的重要性。
第一次调研是跟随部门主任去全市各大科研平台,见识了郑州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了解了郑州市人才政策的落地生根,见证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真抓实干……那一次,我领悟到了各行各业不破不立的行业迭代规律。
第一次独立做重点报道,要在一天时间中赶往4个地点,详细采访4位获得职称的农民朋友。那一次,我理解了何为“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在田间地头找感觉”。
孙犁曾说“写作是最好的休息”。对此,汪曾祺也十分赞同,在他看来,自己在写作的时候最充实的、最快乐。对于我,写作,练字,做菜,人生便是自得其乐。凝眸既久,欣然命笔,这样之时,真是“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一气呵成,提刀却立,四顾踌躇,自得其乐:“更待妙笔天成时,与文一醉一陶然。”此番乐在其中,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在庆祝《郑州日报》75年华诞之际,唯愿所有新闻赛道上的奔跑者都能乐在其中,奔赴最美好的时代,享受最向往的理想生活。
将时光切片 让感悟重现
李居正
“这是一次短暂流浪后的回归。”2023年10月,在培训结束后的一个深夜,我向另一位同事感慨。重新披上记者的身份已经过去8个月,与此前不同的是,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实习体验。所有感悟,已经成为时光的切片,被记忆珍藏、于今日剥开。
“下午去河南农大一趟,要采访新晋院士。”2023年11月23日,我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在记者们“长枪短炮”的包围下,我一个人坐在板凳上,开启了自己第一次“专访之旅”。准备问题、拿出录音、纸笔备好,绝不能错过任何一条信息,还未动笔写内容,笔记和录音就记录了将近3000字,求全、匆忙、无措是当时稚嫩的切片。
“周末你跟着济郑高铁跑一趟,预计会出特刊,做好采访准备。”2023年12月8日,成为线口记者仅4天的我就遇到了“济郑高铁开通”的大事件。在车上,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银基不是服装商城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和建业足球是一回事吗?丹尼斯不是商场吗,怎么也开酒店了?”……晚上10点半,郑州东站,当最后一篇稿件上传结束,完成任务的舒适感消除了恐惧与焦虑,能参与到这座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事件,有幸与纪念,是心有余悸的切片。
“昨天的侧记该交了;今天会场还有俩专访,别忘了美术馆还有个开幕式。”4月11日,在打车从美术馆前往M酒店的途中,我深呼一口气,计算还剩多少时间。曾经只有打游戏时才会多开六七个窗口的电脑屏幕,被满满的采访、材料、网页、Word文稿铺满。打字如飞、头脑运转。当第二天“主流媒体黄帝故里文化行”特刊将我采写的稿件刊出的时候,轻松与满足,是次日睡眼惺忪的切片。
几天前,2024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圆满落幕,超越了之前任何一次活动的紧张与忙碌,将我的生活充实填满。咖啡店、地铁上、公园里、楼栋口,我和我的电脑成为并肩作战的“最佳拍档”,我会坐在任何地方,让键盘舞动、文字飞扬。
6年前,当我在学校里第一次了解“真实、客观、公正” “新闻专业主义”这些词汇时,我就向往记者这一职业。工作后,参与历史、记录瞬间、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职业历程,也在吸引我不断向上攀登,迎接新的挑战。
此心安处 便是此心归处
李宇航
去年秋天,我来到郑州报业集团,转眼间我已在这里走过了四季。人生会经历很多个四季,但这个四季对我而言尤显意义非凡,不单单是因为我在郑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更重要的是这段时光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在新闻道路上继续前行。
从秋到夏,在《郑州日报》尚不到一年时间里,我记录了郑州的四季生长,秋日金黄的银杏叶,冬日雪中黄河滩上越冬的候鸟,春日的满城繁花和夏日的滚滚麦浪。沐过四时风雨,走过每寸土地,我也在向着一名真正的好记者一步步成长。
人的成长需要一个好平台。初来郑报,报社就给了我很多锻炼机会,从“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特刊到《郑州日报》创刊75周年纪念特刊,从郑州市两会到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一个个大型活动报道中,我的成长显而易见。报社也鼓励我走向一线,挖掘最鲜活的素材,讲述最动人的故事。犹记得我在郑州各个角落寻访留存着城市记忆的古树,也记得我在北龙湖畔听全国各地摄影者讲述拍鸟的故事,还记得旱情下一渠清水流向田里时村民脸上的笑容……在一次次采访中,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要做什么。
人的成长需要优秀的引领者。在郑报,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给予我谆谆教导和深切关怀。对我来说,他们不仅是专业上的老师,也是人生的向导。他们教我何为好记者,脚要一直在路上,心也要一直在路上,胸中有积累,思考有深度,下笔方有力。他们告诉我人生应何往,心之所向,身即往之,要去追求远方的光,也要珍惜眼前的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但无悔于心。
我曾多次采写郑州的疣鼻天鹅,如今正值天鹅换羽期,天鹅一年一次的换羽,不是浴火重生,而是不断成长。人的成长,也需不断“换羽”,开阔眼界,更新认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郑报,温暖、开放、包容、创新和学习的氛围激励着我完成自己的“换羽”。我读一本本书充实大脑、开阔视野,学习全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思维、理念和技术,用一篇篇报道磨砺本领,在一次次采访经历中启迪人生,我希望每一个阶段的自己都是新的自己。
如果说我在郑报最大的收获是成长,那么因为有成长,我在这里的时光是美好而心安的。此心安处,便是此心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