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今一脉延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郑实践系列报道之一
文明古今一脉延
核心提示
县域治,天下安。在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河南县域经济排头兵新郑市确立了1136工作布局,着力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区、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取得了沉甸甸的成绩。本报今起对新郑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县域实践中展现的新作为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盛夏时节,坐落于新郑老城区的黄帝故里景区游人如织。景区建筑比肩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由建筑大师何镜堂团队倾心设计,整个建筑群古今辉映,新旧交融,大巧若拙,质朴庄重。
地以人兴,人杰地灵。轩辕黄帝为人文始祖,其大公、鼎新、中和之智慧结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新郑人民。历代英才于此或生或冢——郑国良相子产、汉朝开国元勋张良、一代诗王白居易、千古名君柴荣、文坛巨匠欧阳修、元朝国师许衡……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围绕建设以黄帝文化郑韩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传承区发展定位,新郑市着力于城建文教慈善事业中延续中华文脉,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让历代文化走入日常生活,教育感化民众,倡导救难扶弱。
改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不仅继续承载全球华人拜祖圣地精神家园的使命担当,也成为老家河南的标志建筑,更是新郑市民的城市客厅。儿童嬉戏玩耍,中青年健步跳舞,老年人乘凉聊天,漫步拜祖通道,欣赏连廊浮雕,瞻仰黄帝坐像。生活在5000年前的黄帝,与人们近如咫尺,从未走远。如今一年一度在此举办的拜祖大典,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汉代。新郑市近年来还于每年六月初六在具茨山举办敬拜黄帝嫘祖仪式,并倡导设立中华父母节,以黄帝与嫘祖的名义,传承弘扬中华孝道。
鉴忠堂宝谟楼是新郑城区少有的明代建筑。其主人高拱是明代首辅重臣,离朝归家依然深受信任,皇帝多次派人请问政事,为方便接旨故建此亭,如今已是黄帝故里南广场的标志建筑,与高拱故居成为新郑人的骄傲。“官位升高田宅不加尺寸,荣辱沉浮忠心不减丝毫。”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李磊说,忠孝仁义是新郑人对高拱及其后人的评价,高拱从山东引入优质红枣,让新郑枣乡美誉世代传扬。高家后人秉承优良家风,深受新郑人民爱戴。
北边,文化路车辆如梭,穿过郑韩故城古城墙。数年前道路施工,发现春秋时期城门。新郑市结合故城遗址公园建设,在新路地下修建展馆。展馆内春秋战国唐宋明清留下的车辙清晰可见。地面上下,古往今来。新郑在故城遗址相继建成郑风苑、洧水公园、城墙公园等多个文化公园,城市犹如露天博物馆。人们于此踏城寻门,探古访今,涵养精神,慰藉心灵。
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在新郑郑韩故城东里文化市集启幕(资料图)
新郑历来尊师重教。近年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新郑历史名人故事,以及剪纸、拓片、版画等兴趣课程,教育质量长期领跑全省县市,已成为河南教育一面旗帜、全国教育改革样本。新郑连续17年在辖区高校举办黄帝文化论坛,广大师生近距离聆听文化大家传道授业解惑。去年10月,新郑承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活动,100多家遗址公园共聚新郑,展示交流经验,谋划未来愿景,为新郑市民送上一场文化盛宴。
崇德向善,救难扶弱。新郑市民自发成立仁爱助学会,10年来救助中小学困难学生3000多人;400多名市民组建新郑蓝天救援队,不拿工资自筹经费,累计抢险救援683次,收到感谢锦旗几大箱;3500多人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成功捐献数量位居全省县市前列;每年数万人参与无偿献血,领先全省县级市;人体器官捐献救治重症器官衰竭患者258人,数量位居全省县市前列……
本报记者 张立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 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