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打造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竖店”郑州如何巧借风口?

2024-06-06 10:34:04 来源:顶端新闻

顶端新闻记者 韩玉/文

多地正在进行一场微短剧发展竞速赛。

近日,处于微短剧行业“头部”的郑州再有动作,印发《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拟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加快推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

短短几年完成从萌芽到“流量高地”的转变,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近年来,中国网络微短剧的发展速度“狂飙”,大潮之下,各地也纷纷加快“入局”,抢抓风口。

拟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郑州底子怎样?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1】郑州新动作:拟打造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

郑州微短剧行业将迎新发展机遇。

近日,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发展微短剧全产业链经济”“建立全国微短剧人才培训中心”“争取到2027年,将郑州打造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三大发展目标。

就支持举措来看,《意见》显示,拟设立郑州市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实现微短剧全产业链扶持和奖励。微短剧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每年申报项目、资金总额等因素,与市财政局统筹安排专项扶持经费。

拟拿真金白银支持微短剧行业发展,《意见》的出台引发了较大关注,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作郑州微短剧产业再次升温的信号。

扶持剧本创作、鼓励主题创作、支持剧本孵化……顶端新闻记者注意到,《意见》将微短剧内容创作摆在重要位置,而这无疑是直面当下微短剧质量良莠不齐、内容鱼龙混杂等问题,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2】行业前三,抢抓微短剧发展风口,郑州有底气

抢抓微短剧发展风口,郑州不仅有谋划,还有底气。

看产业积累。郑州市微短剧制作的市场主体水准在行业内已形成较大影响力,据统计,目前在全国通过网络视听平台机构自审通过播出的“竖屏”短剧行业中,西安、郑州、横店位居全国前三。在郑州市580多家获批的文化传媒公司中,专门从事网络影视剧制作、拍摄小程序剧为主的就有290多家。

看成本优势。2023年末,郑州全市常住人口已达1300.8万人,群演资源丰富,本地大学生、务工人员较多,人力成本低。相较于其他城市,郑州相对较低的商业报价也吸引着众多公司落地合作。

看文化优势。作为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黄帝文明、商都文化在这里代代相传。此外,很多小程序短剧剧本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根据近年来阅文集团的数据,河南的网文作者数量在全国稳居前三,这也为短剧剧本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郑州还拥有丰富的场景资源:国际大都市、古村老街、文博场馆、高端酒店和商超、山川河流以及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这些文旅资源都成为郑州微短剧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4月份,郑州市有5部成片短剧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并取得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和上线备案号;77部网络微短剧梗概通过省广电局审查报备取得规划备案号;1100多部微短剧按照规定通过网络视听平台机构自审通过播出。

【3】多地瞄准微短剧市场,携真金白银“入局”

虽然优势不少,但与西安这样的“拔尖生”相比,郑州要想实现“小目标”,仍需照镜子找差距,苦练内功。

从企业数量来看,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3月,我国现存7.94万家短剧相关企业,其中西安以现存4154家企业排名全国第二,数量远超郑州。

从行业规模来看,数据显示,2023年的全国微短剧中,60%以上出自陕西,西安承制公司的微短剧作品更是占到整个微短剧市场爆款量的80%。

从微短剧产业链拆分来看,包括版权方、平台方、分销方、承制方、代理商、买量渠道方等,西安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上下游。承制公司数量多、质量高是西安微短剧产业的先天优势。

从演员市场来看,西安有‘狼人虎剧’‘都市碎戏’等栏目剧的基础在,演员数量众多,拍摄经验丰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演员圈子,基本能满足各大剧组的拍摄需求。

对比来看,郑州微短剧产业面临着产业链有待完善和加强、演员素质需进一步增强、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困境,此外缺乏头部平台公司、从业者缺乏长效沟通机制等问题也不可忽视。而“后进生”们的穷追不舍,也让郑州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加。

今年以来,多地相继出台扶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当地微短剧产业发展,以IP储备、创作达人见长的杭州显得尤为紧迫。

2023年11月,全国首个微短剧行业大会——杭州·微短剧大会在临平区成功举办。今年,临平更是提出要聚焦“3个亿扶持”新政策,打造“全国微短剧名城”。

其他区县也不甘落后。今年2月,余杭区“大手笔”设立2亿元网络微短剧发展基金,用于全链路支持微短剧创作。西湖区则更侧重打造“微短剧+文旅”,计划推出更多文旅新消费场景,在西湖区形成更多文旅打卡点。

青岛、厦门等地也纷纷“加码”,竞相出台相关举措,微短剧的“风”愈吹愈热。

【4】抢抓“流量高地”,郑州如何脱颖而出?

作为当下的“流量高地”,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微短剧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赋能城市品牌形象,繁荣城市文化,增强城市的对外吸引力等作用。

抢抓微短剧风口大潮已起,处于微短剧行业“头部”的郑州,如何脱颖而出,实现长红?此前有多位专家提出看法。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红波曾对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整合郑州短剧市场主体,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引领短剧创作风向,把握风险品控,开展主题化创作和产业联盟,带动行业发展走向健康、规范,合力形成良好的短剧生态。

第二,除了内容题材、类型的优化升级,还要着力探索技术创新生产模式,摸索AI与短剧融合,加强互动剧、游戏剧、联动剧、企业产品定制剧的开发,让短剧赋能经济,用文化涵养短剧。

“文旅是河南的优势,如果能和文旅更好地结合,郑州微短剧会有自己独特的IP和市场角色。”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宗俊伟说。

而在郑州,多个动作正在密集落地,加快完善产业链。

去年12月,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电视传媒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在河南省网络文化协会发起成立了网络短剧专业委员会。河南省网络文化协会网络短剧专委会会长,河南文化影视集团党委委员、副总张亚芬表示,专委会计划建一个服务短剧从业者的线上沟通、共享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导演、演员、基地等信息可以互通有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郑州航空港区,占地面积近17000平方米的拍摄基地——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正在加快建设,按照空港聚美的设想,竖屏电影基地建成后,微短剧剧组可以在基地内部“一站式”拍摄完成一部短剧。6月份完工后,竖屏电影基地将可以满足至少十个剧组同时在此拍摄。

此外,还有多个官方媒体下场,筹备创立短剧创作发展基地,计划打造微短剧发行平台,填补更多郑州微短剧产业空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