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文强工】李诫:古建有法 我立其准

2024-05-26 08:04:35 来源:中原网

【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  

【厚 文】遇故知

李诫:古建有法 我立其准

核心提示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灿烂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黄帝、许由、列子、刘禹锡、李商隐……他们以绝代风华光照时代,铸造着郑州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郑州是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当前,郑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省委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本报特推出【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通过对和郑州有关历史名人的故里实地走访和现实价值挖掘,展示郑州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对郑州工业、郑州品牌进行深入报道,展现郑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强产业促发展的实力与活力。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在被誉为“郑州一环”的东大街与城东路西北处,有块由汉白玉组成、金黄色笔触镌刻、仿造古时“乌头门”样式而打造的石碑——“李诫碑”,安静伫立于此。

清风拂过,夏木葳蕤。这里没有门庭若市般的拜谒,也没有庙堂之高的香火。然而,所有明清的古建之魂都能在他的著作《营造法式》中找寻共鸣。斯人已去,感怀常新,李诫及其著作在中国建筑史的长河中依旧熠熠生辉。

​“李诫碑”安静伫立 本报记者 王秀清 摄

宦海历练 主持工程积累经验

李诫字明仲,北宋管城县(今郑州新郑)人。自元祐七年(1092年)起从事宫廷营造工作,历任将作监主簿、丞、少监等,官至将作监,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事宜。

然而,一生为朝廷建筑事业奔波的李诫却未能“青史留名”。《宋史》中对于李诫的记载也仅有“命将作少监李诫,即城南门外相地营建外学,是为辟雍”,但他却自有传世巨作《营造法式》流传后世。

从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登基,李诫初入仕途,到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宋徽宗同意李诫将新《营造法式》以小字镂版颁行天下,他先后主持了五王邸、辟雍、尚书省、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城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十余项重大工程。

在主持工程建造期间,李诫积累了大量建造经验,重编先前通行的元祐《法式》,并让《营造法式》成为“通行范本”。《营造法式》的颁布,成为古代建筑事业的“新一代之成规”,从此建筑者有其法、居住者安其居、贪腐者不易腐,“颁于列郡、海行天下”。

营造法式 古代官方施工标准

在李诫完成《营造法式》后,其著作在南宋时期却沉寂一时,直到1919年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建筑史学家朱启钤途经南京时发现江南图书馆的《营造法式》丁氏钞本,这部古代建筑史上的明珠、建筑领域的“标准化文献”才重新被人们所关注。

记者查阅多方典籍后了解到,《营造法式》正文共三十四卷,其中《总释》并《总例》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并《工作等第》三卷,《图样》六卷。其架构安排十分类似于现代的规范术语、不同工种的任务和技术规范、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和施工质量,以及各类型建筑图样。

梁思成在《营造法式注释序》中提出,《营造法式》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专书,它的性质略似于今天的设计手册加上建筑规范,是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此外,在这本书中,李诫还建立了古代的“材分模数制”、介绍中国古建筑中著名的“斗栱结构”,将当时建筑领域所用到的标准化原理和方法进行高度总结,为现代建筑规范制度的研究和编订提供了参考建议,也为中国古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立碑为念 一脉相承故土焕新

1931年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遍访中国尚存的唐宋古建筑,为《营造法式》提供了大量实物例证,证明了李诫著作的实用价值。

《营造法式》集历代建筑之大成,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梁思成、林徽因这对建筑学家伉俪对李诫无比崇拜,连结婚选日子、为儿子取名都在纪念李诫。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陈学勇《林徽因年谱》中说,“他们选定此日举行婚姻大典,含纪念宋代建筑学家李诫的意思,宋代为李诫所立碑刻中关于李诫仅留下这么一个日期”。

1932年8月4日,“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出生于北平协和医院”,而其“取名从诫”,仍是“意在纪念宋代建筑学家李诫”。从中可见梁思成与林徽因对李诫崇仰之深。

建筑学的天空因他而更加深远明亮,而他的后人也未曾忘记这不朽的荣光——

2003年8月,距离李诫著作《营造法式》的颁布已经过去900年,作为李诫安葬之地的郑州新郑,邀请了国家古建专家、省市历史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举办“李诫墓地整修工程奠基仪式暨纪念宋《营造法式》颁行900周年座谈会”。3年后,这座整修完毕的李诫墓,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后人追思、拜谒。

2010年11月21日,李诫故里碑揭碑仪式在管城区举行。来自国内外文物界、建筑界的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管城区。师从梁思成、时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的罗哲文先生,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先生都亲临会场,共赴揭碑时刻。

如今,在郑州新郑的城市展览馆,李诫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与《营造法式》的影响,正通过多媒体互动、实物展示等形式,传递给到访的市民与游客。“为了保护好宋代建筑大师李诫的文化遗产,我们从文物保护到精神弘扬,从学术研究到公众教育,做了许多努力。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在探索用特色旅游线路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李诫、了解宋代建筑的辉煌,实现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双赢。”新郑市文化广电旅游和体育局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刘伟鹏说道。

近年来,随着管城区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老城复兴、古都新生已然被提上日程。据了解,在规划建设中的亳都古巷、塔湾古街将会把明清仿古建筑风格融入现代都市,而李诫千百年前订立的标准也将在无声中藏入瓦片、横梁之间,为老城重焕新颜注入古建法式之魂。

本报记者 李居正 王思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