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郑州:黄河中下游分界地的地质博物馆

2024-05-16 08:04:01 来源:人民日报

创新科普手段,凝聚保护共识——

自然博物馆 传递生态之美


编者按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自然博物馆集标本收藏、展览展示、公众教育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身,是传播自然知识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场所,也是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博物馆浓缩时空,凝聚精华。自然万物之生机繁盛,可以从这里找到印记;生物演化进程的奥秘,可以在其中厘清脉络。

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研究成果不断丰硕,自然博物馆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各地自然博物馆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丰富自然科普产品,拉近公众与大自然的距离。

自然博物馆里有什么?公众体验感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博物馆,体验科普魅力、感悟生态之美。


河南郑州市——

黄河中下游分界地的地质博物馆

北临黄河、南依岳山,西望桃花峪、东眺黄淮平原,一座以黄土色为主色调的博物馆坐落在河南郑州市西北邙山脚下。

这里是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以下简称“黄河地质博物馆”),位置恰好在黄河中游与下游分界地、黄土高原与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博物馆部分展厅藏身山体,置身其中别有洞天。

走进黄河厅,偌大的黄河流域全景沙盘,吸引了来自湖北武汉的王先生久久驻足。“我69岁了,打小在长江边生活,一直想来看看黄河。”王先生感叹,“我们的大江大河,都变得越来越美。”

小朋友们在黄河地质博物馆参观。

黄河地质博物馆供图

“这好像一块姜”“应该是一块石头”……在黄土厅,几个小朋友正对着一个标本讨论。“其实都不是,它是咱们邙山的黄土,学名叫钙质结核。”看到小朋友们兴致不减,讲解员贺烨瑱接着介绍黄土的成因、分布和作用,“黄土看似普通,却是一本记录气候变化的史书。大家看这块桃花峪的地质剖面,我们可以通过黄土颜色、粒度、厚度等信息,研究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气候变化。”

黄河地质博物馆负责人张尧介绍,博物馆依托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而建,这里地质结构独特、遗迹景观丰富,“独特的古土壤序列,能清楚反映近260万年来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

展示方式上,黄河地质博物馆运用图文、模型、实物、标本、影视等形式,辅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围绕黄河、黄土、黄河文化主题,呈现黄河、黄土高原、黄淮平原的形成与演变。

“快来看,这里有只会动又会叫的‘大象’。”展厅中的一个盒状装置内,投影出一只拖着长长牙齿、甩着尾巴来回踱步的3D猛犸象。“原来黄河流域也有过大象!”河南少年先锋学校六年级一班学生张柯滢兴奋地说。

临近博物馆出口处,有个占地近百平方米的研学堂。这里会不定期开展黄河知识“寻宝”等科普活动,深受大家欢迎。每年年初,博物馆会制定科普计划,邀请当地大中小学师生参加。博物馆所属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还与河南省地质研究院长期合作,与当地学校结成黄河文化传承共建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和地质科普活动。

“我们将充分发挥科普教育作用,打造黄河文化集中展示地和研学打卡地,讲好黄河地质故事。”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主任何宏波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