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金不换:助力基层院团创作文艺精品

2024-03-05 08:04:08 来源:郑州日报

代表委员访谈

全国人大代表金不换:

助力基层院团创作文艺精品

加大“送戏下乡”政策扶持力度

“演戏不如百姓意,干脆回家去种地”,作为一名从农村成长起来的豫剧艺术家,几十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金不换的目光始终不离基层、不离农村、不离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已是第七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金不换,将目光聚焦在基层院团文艺精品创作、用好农村戏曲演出场地等方面。

健全体制完善机制 拓展基层院团精品创作空间

加强文艺创作的人民导向、绘制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是基层文艺院团由衷的期盼。基层文艺院团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实践“两为”方向、“双百”方针的文艺前哨。

“近年来,数以千百计的基层文艺院团,在坚持文化传承的同时,加强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许多剧目在演给乡村百姓看的同时,还登上了比赛舞台,在电台电视台播放,一些剧目还成为文艺精品。”金不换常常为这些文艺精品创作感到欣喜,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创作人才、资金、体制和机制所限,基层文艺院团完成精品创作的机会并不多。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基层院团拓展文艺精品创作的空间呢?对此,已经深耕戏曲沃土40多年的金不换有着自己的思考:“首先要精准定位,解决为谁排戏的问题。这些年,文艺精品创作的导向不断偏转到大而专,形成大作家、大导演、大场景、大制作。专家写给专家看,专家演给专家评,花钱不少却效益不高、效果不大。许多剧目除了评比时炫目一时,无法进行复制,无法到基层演出,老百姓享受不到精品大餐。因此,提倡文艺精品的‘小而精’就显得十分必要。这里的‘小’,就是适合基层文艺院团‘拿过来’、为我所用,花钱不多、场地不大、演出难度小,百姓看得到、看得懂、愿意看。”

“其次是要资金支持,解决无钱排戏的问题。基层院团经常面临没钱排戏、没能力参赛、没机会获奖的窘境。我认为有必要把奖金变成扶持资金,通过调研发现精品苗子,从前期就进行培植,弱苗细养,病体康养。”金不换说。

此外,面对基层院团普遍存在的“请不动”“用不起”专家的问题,金不换建议智力扶贫,由政府主管部门出面,出台文艺智力扶贫的硬指标,实行结对帮扶,把好剧本、好导演“送”到基层,帮助基层院团打造文艺精品,最终解决无人排戏的问题。

用好戏曲演出场地

完善“送戏下乡”相关政策

农民和农村问题历来是党中央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建设基本解决了农村(社区)没有戏曲演出场地的问题。在金不换看来,现在农民(居民)看戏的主要矛盾也从“有没有”场地变成了“用没用”和“用没用好”场地的问题。

金不换以自己生活的河南省鹤壁市的探索和实践为例,分享自己的观点,“鹤壁每年拿出150万元左右的财政资金支持文艺团体开展‘送戏下乡’、文化广场活动和芝麻官大舞台公益演出活动,收到了意料之中的效果。”然而,农村是一块广阔的天地,一二百场次的演出仅能满足该市农村(社区)1/5左右的需要,而在没有开展“送戏下乡”活动的城市和地区,农村演出场地长期闲置。

一方面是农民(居民)无戏可看,一方面是基层文艺院团无地方演出,这两种荒芜都令人听了痛心、看了伤心。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金不换建议:“把‘七个一’公共文化工程的验收指标进行充实和延伸,把过去检查‘有没有’变成检查‘用没用’‘用得好不好’。同时,把基层文艺院团‘送戏下乡’的数量和效益比、农村(社区)接受‘送戏下乡’的场次作为公共文化验收的重要指标。”

而这些,都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支持。金不换建议,把地方财政用于“送戏下乡”的资金比例进行固化,并且要求逐年有所提高。同时,提高中央和省级以上财政的文化文艺资金占比,并逐年向基层市县倾斜。建议各级人大加强对“送戏下乡”工作的监督,并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

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