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4-02-07 07:17:13 来源:中原网

政府工作报告

——二〇二四年二月三日在郑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何 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及郑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总要求,奋力拼搏、奋发有为、奋勇争先,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向好、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彰显、人民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交出了“跑出加速度,确保高质量”的精彩答卷,较好完成了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总量超过1.3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增速居9个国家中心城市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6%;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7%,连续两年超全国平均水平;吸引留郑大学生22.7万人,两年累计40万人以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城市首次退出“后30”,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扩大需求,经济发展提质提速

项目建设支撑有力。实行市级领导分包重大项目机制,搭建项目调度“四库平台”,开展重点项目集中攻坚行动,每季度组织重大项目观摩,接续开展4期“三个一批”活动,选报项目455个、总投资5549.8亿元;省市重点项目1560项联审联批事项4月底前全部完成,完成投资5025.3亿元;528个专项债券项目、949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通过国家审核;面向民间投资,三个批次推介181个项目、总投资3094亿元,民间投资增长4.3%。新签约项目总额7797亿元,新开工项目投资总额5728亿元,华润中原超级总部基地、中电装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消费市场提质扩容。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抓手,大力开展“醉美·夜郑州”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投入财政资金5.6亿元,直接带动消费204.8亿元;出台促进批零住餐业加快发展措施,新增入库企业1369家;21条特色商业街区日均客流量74万人次,创建国家特色商业街区3条、国家旅游休闲街区1条;入选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城市,入选2023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20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行动,大力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银基旅游度假区获评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功举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中国诗歌节等活动,泰国皇雀、越捷航空实现首航郑州,接待国内外游客1.5亿人次、旅游收入1800亿元,均超过2019年水平。商品房销售面积2028.6万平方米、增长11.1%。

惠企政策全面落实。“亲清在线”推送政策2.2万余次、兑付企业资金22.6亿元。举办“四项对接”活动302场。创新实施“不见面开标”,为近万家企业减免投标保证金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7万亿元、全省占比44.8%;“郑好融”平台注册用户达85.5万家,227款产品对接率达66.3%,授信金额311亿元,带动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350.3亿元、全省占比32.5%。市场主体新增42.47万户、总量突破200万户。

(二)攻坚关键环节,重点产业聚链成群

先进制造业高地加快建设。制定20条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形成“一链一专班一研发机构一图八清单”推进机制;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8个,签约额2918.1亿元、新兴产业项目占比78.2%。比亚迪新材料等328个项目开工建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上汽乘用车二期等291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投资完成1058.8亿元、增长31.1%。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4.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4.5%,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8%、13.6%。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554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22家。汽车产量83万辆、增长61.7%,其中新能源汽车31.6万辆、增长3.5倍。智能传感器、汽车、现代食品与加工3个产业集群入选全国百强,入围全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成功举办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世界传感器大会、世界5G大会等重大活动。

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印发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107个新基建项目完成投资232亿元。5G基站总数近5万座,5G网络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容总带宽达2620G,互联网网内、网间平均时延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三位;启动建设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郑州联通、华润数科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地建设。实施“智改数转”,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万家、累计超7万家,部署工业APP超1200个、服务企业3.5万家、连接设备650万台,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智能工厂(车间)28个,入围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晋级全国20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加快建设,落地知名企业42家。数字经济规模达到6500亿元。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493.2亿元,新增上市挂牌企业7家,资本市场融资突破1200亿元,郑商所新增上市品种、持仓量、成交量居全国商品期货交易所首位。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增长7.8%,中集集团、中外运等5家头部企业签约落地,入选第二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全国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都市农业加快发展。积极应对“烂场雨”和“华西秋雨”,粮食产量29.43亿斤。新增农业产业强镇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获批农业农村部“育繁推一体化”认证种子企业7家、重点实验室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427万人次,营业收入11亿元以上。

产业空间加速释放。开发区规划面积由863平方公里扩展至1072平方公里,高新区、经开区扩区共建取得阶段性成效,17个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全市占比超过80%,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三)聚力“六个一流”,创新动能积厚成势

中原科技城“三合一”加速融合。助力省科学院组建15家研究院所,研发实体总数居全国省级科学院首位;揭牌打造全国首个量子谷,长江量子、金融信创生态实验室等项目落地;签约上海交大等6所一流大学研究院,华兰生物研究院建成投用,鲲鹏软件小镇一期基本建成,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加快构建,中原科技城在全国同类科技城中跃居第19位。重建省医学科学院揭牌,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格局快速形成。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新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4家;新增省实验室5家、总数达到12家。全省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加快推进,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开工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平台入网突破4500台(套)。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新认定高企198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547家。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研究院13个,凝练一流课题8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突破70%。中国电科二十七所的高精度测速设备为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保驾护航,联合精密实现国际标准制定历史性突破。

人才引育成效显著。发布“郑聚英才计划”,引进培育顶尖人才94名、各类高层次人才1566名,在郑院士达到84人,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项目512个,签约重点人才项目113个、资金935.6亿元,成功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双拎”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建设人才公寓17.2万套(间),完成配租3.5万套(间)。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50亿元。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获批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经开“智慧岛”入选全省第二批“智慧岛”建设名单。孵化器面积达到9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1.4万余家,国家级孵化器考核优秀率全国第一。入选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名单,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8件。

(四)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不断释放

国企改革持续深化。“1+1+N”国资监管体系加快完善,国有企业集团“9+1”框架搭建完成,中层管理人员“四制”改革全面完成,总审计师制度落地见效。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走在全国前列。“1+1+1+N”郑州模式加快打造,成立中电(郑州)数据产业公司,数据创新中心揭牌;举办首届中国“数据要素×”生态大会,百家核心生态企业签约合作,首批20家企业落地郑州。

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展开。“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实践入选全国智慧城市运营典型案例,乡镇(街道)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建成政务服务统一预约平台,新增50个“一件事”一次办、200个事项“免证可办”、111个事项“跨省通办”。12345便民热线转办群众各类诉求75.4万件,办结率、落实率、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9.3%、97.5%、96.3%。“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级分类深度融合,差异化监管应用率达83.02%;成功举办第五届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信易+”应用场景惠及群众88万人次。

高水平开放持续推进。成功举办全球豫商大会、中国侨商投资(河南)大会、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等重大活动。自贸区郑州片区12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复制推广,注册企业突破9万家,航空港区等获批河南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新郑综保区进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一。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合作中心、东盟中心、柬埔寨国际客厅落地揭幕;国际友好城市增至13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增至34个;在郑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13家。上街机场整体资产划入中豫航空集团,成为全省通航机场网络主枢纽。郑州—柬埔寨—东盟“空中丝绸之路”全面搭建,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启动建设,新开通客运航线15条、全货机航线9条,完成旅客吞吐量2535.8万人次、增长175%,货邮吞吐量60.8万吨。中欧班列集结调度指挥中心试运行,超额完成2800班任务,成功开行越南、泰国进口水果冷链专列和农产品出口冷链专列。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253亿元、增长10%。海铁联运突破4万标箱、增长151%。焦平、沁伊等7条高速加快建设;郑济高铁开通运行,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

(五)突出转型发展,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组团布局集约发展。落实中央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决策部署,坚持由外延式扩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郑州南站枢纽产业新城、金岱科创城等重点片区加快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加快打造。

基础短板加速补齐。龙湖水厂、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投运。南部片区、高新区南水北调水源通水,新增受益人口130万人。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67.9公里、燃气管网234.6公里、供热管网44.5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集中供热入网面积499.2万平方米,新发展燃气用户14万户,燃气用户安全装置加装基本实现全覆盖。下穿二七广场隧道、彩虹桥、中州大道立交改造等建成通车,环城货运通道全线贯通;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10号线一期、12号线一期开通运营,新增通车里程111.8公里。金水河综合整治工程主体完工,常庄水库扩容加固提升、金水河调洪及分洪工程基本建成,贾鲁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快速推进,“一库一案”整治中小水库70座,防洪“五预”系统建成投用。

城市更新加快推进。谋划储备项目527个,在库项目176个,全年完成投资1019.5亿元,成功举办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中原区“一路四街”首开区、二七区碧波园等投入运营,管城区阜民里—北庆里、高新区产城更新等初见成效。

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开展“郑点亮”“郑路平”“郑好停”专项行动,点亮路段196条、128.8公里,机场高速亮化工程实现全线亮灯。盘活新增共享机动车停车泊位59.4万个。完成道路中小修50.2万平方米,治理窨井盖5.69万座,拆除违法建设161.3万平方米,整治施工围挡166.7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9.2%。

郑州都市圈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圈成为全国第10个获批的都市圈,正式晋级“国家队”。郑许市域铁路开通运营,郑开(兰)交通优化、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工程等项目扎实推进。

(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取得突破

黄河国家战略纵深推进。积极开展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沿黄生态廊道持续提升,黄河(郑州段)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一期)建成投用。创建市级幸福河湖10个,黄河干流水质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II类。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1个。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PM2.5、PM10、优良天数等主要指标完成省定目标。8个国、省控断面稳定达标,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深层地下水位三年累计回升36米、居全国前列,地下水污染防治“精准管控”郑州模式全国推广,农村黑臭水体实现源头“动态清零”,南水北调“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国家“无废城市”中原样板初具规模,建成“无废细胞”260余个。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全国排名第16位。

“双碳”行动稳妥推进。“1+11+7”碳达峰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2家、绿色园区1个,完成12家重点企业节能改造,高耗能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降至25.8%。后寺河抽水蓄能电站先导工程开工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累计231万千瓦,新增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86.8万千瓦,实现外电入郑248.2亿千瓦时。

国土绿化科学开展。完成营造林5.09万亩,新建森林特色小镇9个、森林乡村100个;新建绿地480万平方米,建成公园游园57个,完成道路绿化建设73条。

(七)坚持惠民利民,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44件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1.7%。

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开展“10+N”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打造“郑聚英才·职等你来”及夏季招聘夜市等特色品牌。减征失业、工伤保险费11.07亿元,阶段性减征职工医疗保险费近10亿元、惠及企业17万家,发放稳岗返还补贴4.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万人;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累计培训46万人次。

美好教育成效显著。新建投用公办园24所,遴选领航幼儿园28所,普惠率达89.28%;市区新建、扩建中小学校15所,投入使用16所,新增学位2.3万个,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实现“应收尽收”;创新实施“新优质初中”培育工程,198所通过评估认定;12所高中加快建设,投入使用2所,新增学位6600个。47所中职学校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机构备案。郑州美术学院成立。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发放退休人员增资养老金7.73亿元。养老床位达到6万张,成功举办全国养老服务工作表彰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入选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大力推进300米普惠托育圈建设,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个,荣获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向5.4万名低保、特困人员发放“爱心消费券”1600余万元。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

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落地,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8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部实体化运行,获批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国家试点城市;推行“便民就医少跑腿”七项举措,门诊患者院内停留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组织“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活动1200场、“精品剧目演出”活动30场。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建成三级健身中心200处。建成20家标准化农贸市场、300家“微菜场”。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建成生态保遗项目54个,博物馆达到113家,成功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和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退役军人公共交通、文化和旅游优待政策全面落地,“双拥”模范城实现九连冠。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链条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在全省率先实现粮食储备信息化监管全覆盖,主城区“1小时粮食应急保障圈”基本形成。

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4个,创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51个,20个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3.48%。

平安稳定基础持续夯实。291个保交楼项目累计交付19.49万套,142个专项借款项目交付10.76万套、交付率84.1%,新增安置房建成面积1444万平方米,新增回迁群众28万人,申报第一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项目58个;获批央行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试点城市,争取贷款额度200亿元,居8个试点城市首位。安全生产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三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把党的组织优势与数字优势叠加融合,扎实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建成三级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体系和四级网格治理体系,构建起了“键对键”提供常态化管理服务、“面对面”解决疑难杂症的互补、协同、高效治理新机制,信访总量全省占比、国家信访局登记总量实现“双下降”。全面落实“一格(村)一警一长”网格化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铁腕整治社会治安乱象,扫黑除恶斗争有力推进,平安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年来,我们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之中,狠抓政府自身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各方面监督,自觉执行市人大决议决定,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330件、市政协提案588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件,制定、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21件。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审计、仲裁、史志、气象、地震、社科研究、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郑州经济社会发展重新加速向好态势来之不易。我们深深感到,郑州发生的每一点新变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的每一个新进步,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央、省驻郑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万众一心、拼搏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过去一年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向参与郑州建设的劳动者,向关心支持郑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我们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地方债务、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问题交织,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创新能力亟须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不足;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城市综合承载力有待提升;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弱项;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改进解决。

二、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突破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郑州发展,多重国家战略、全省重大战略叠加赋能,我市人力资源优势、市场辐射优势、区位枢纽优势、双循环通道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等都在不断积累厚植。经过近几年接续奋斗,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进出口结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力日益强劲,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新旧动能转换驶入全面加速的“快车道”,技术、人才、资本和社会各界对郑州的预期更加看好,日益呈现出万物勃发、大有可为的强劲态势。只要我们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有效放大自身优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抵御各类风险挑战,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走在前、当先锋、作表率。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总目标,全面深化“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和“十大建设”工程,聚焦“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高效能治理,确保整体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创一流,加快国家中心城市转型发展步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郑州实践迈出更大步伐,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进出口总值平稳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国家和省定目标。

确定经济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符合郑州发展实际。这一目标不仅基于国家重大政策的多重利好,基于引导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现实需要,更是基于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责任担当,也是全面落实省委对郑州“五个更”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实际工作中,我们将笃定信心、奋发有为,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三、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围绕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扎实推进创新高地建设。聚焦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生态、创新人才,全面发力、扩大成效,争创国家区域科创中心,加快锻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持续深化中原科技城“三合一”融合发展。健全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联合实施物理空间保障等“五大工程”,实现物理融合向产业融合递进。加快推进中原量子谷建设,启动省科学院北龙湖创新基地建设,支持黄河、墨子等4家实验室建成投用,推动嵩山、龙子湖新能源等省实验室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行列。推动中电科国家空间信息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加快北科生物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引进重大项目50个、总投资2500亿元以上。组建中原科技城博士后创新创业孵化园,优化“双拎”服务,新引进优秀人才2500名以上,累计引进院士25名以上,新培养数字人才1万名。

着力打造医学科学创新高地。以省医学科学院为“龙头”、中原医学科学城为“载体”,加速打通“科研—临床—产业”通道,形成“公共平台+孵化器+产业园”模式,打造医、教、研、产、资于一体的共享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平台。

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全力保障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建设,争取中科院“十五五”储备项目落地,组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中心河南中心;加快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郑州联通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华润数科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智能传感器中试平台项目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科曙光超算互联网软件研发与运营总部、中原智能计算软件研发中心落地,逐步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大力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计划,深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新认定高企100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企业8000家以上。推进已签约一流大学研究院建设运营,力争引进落地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10家。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机遇,争取新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0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争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1件。

持续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加速构建中原科技城、自创区郑州片区、金水科教园区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环龙子湖大学城孵化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综合体”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就地就快转化。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优化政府产业基金管理运营机制,积极构建财政投入为主、多方注资的资金筹集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打造不低于1000亿元的产业基金群。深入推进龙湖金融岛和龙子湖智慧岛“双岛联动”,加快建设特色创业基金群和基金小镇。

积极引育创新人才。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支队伍,持续开展“百企百站引博行动”,实施“空中丝路”人才计划,力争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50个,支持优秀青年人才项目60个,引进博士及以上优秀青年人才1000名。落实“郑聚英才计划”,持续推进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标杆城市,塑造“青春之城、活力之都”城市形象,力争20万名大学生来郑留郑。

(二)全面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争创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带动,坚持龙头引领、链群发展、产业配套、智改数转,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传统产业活力焕发、战新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率先突破的良好局面。

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电池、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创新性产业,持续做大规模、做优布局、做高能级、做强竞争力。突出打造电子信息“1号”产业,加快推进紫光超级智能工厂、惠科显示、智能传感谷、东微电子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5%以上、集群规模达到7000亿元。聚焦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加快推进上汽、比亚迪、宇通、东风、一汽等重点企业新能源整车项目和“4+N”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加快华域、中电科汽车电子等汽车配件龙头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以整车生产企业为引领、以核心零部件自主配套为支撑、以基础设施高效供给为保障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超70万辆,带动汽车产量突破140万辆,汽车产业产值增长60%以上、集群规模达到4000亿元;聚焦打造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推进比亚迪40GWh动力电池和20GWh储能电池、比克10GWh电池、协鑫新能源等项目建设,确保动力电池产能超100GWh。依托中电装、中铁装备、郑煤机、卫华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支持中电装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海尔家电产业园、郑煤机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5个以上。聚焦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按照“一核心三基地”布局,推动高新区、经开区、荥阳市和航空港区超硬材料产业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超硬材料产业园、国际钻石城,争创国家超硬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华润医药、国药控股三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河南体外诊断创新生态园、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三期,打造全国最大的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巩固生物医药产业优势。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等领域的应用,加快生物制造产业谋划布局。按照“一带多园”空间布局,谋划建设郑州软件新城,支持图灵小镇、金水科教园区、863中部软件园创建中国软件名园,推动华为昇腾芯片生态中心项目建设,支持发展机器人软件、安全软件,抢抓算力中心建设和各行业大模型适配机遇,带动软件产业集群发展,力争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全力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氢能等前沿产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中国智能传感谷建设。持续推进元宇宙产业园及“元上郑州”元宇宙创新应用体验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元谷”。瞄准“全国区块链百强”企业,招引落地项目20个以上,申办首届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产业生态大会。聚焦打造“量子之城”,力争3年内引进孵化超40家量子及上下游企业,建成百亿级量子产业集群。实施“北斗+”系列融合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河南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人民星云卫星大数据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抢抓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谋划推进在上街区建设无人机产业园,加快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生态,打造全国领先的“卫星+”产业发展高地和创新应用标杆城市。加快推进郑汴洛濮氢走廊郑州节点建设,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全域示范应用,力争推广车辆800辆,规划建设加氢站55座,实现市域全覆盖。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实施“一转带三化”专项行动,加快推动现代食品、铝精深加工、新型耐材、服装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蜜雪冰城全球总部、锅圈供应链制造超级工厂等项目建设,支持惠济区打造“一园一港”现代食品产业园区。依托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建设世界级铝及铝精深加工和终端制品基地。以创成“中国耐火材料之都”为契机,努力打造千亿级耐火材料产业基地。持续推进中原区纺织服装片区升级再造,加快新密市锦荣产业新城建设,重塑“中国女裤看郑州”城市品牌。

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固链行动。深化“链长制”工作,当好产业链“首席服务官”,做强链主、做长链条、做优链环。聚焦20条重点产业链,紧盯关键、薄弱环节招引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力争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0个以上、签约额2500亿元以上,新增“独角兽”工业企业2家、“链主”企业5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0家以上,培育3个省级以上产业集群。

全面激发数字经济驱动力。聚焦打造“算力之城”,抢抓“东数西算”战略机遇,优化算力算法和大数据中心布局,加快推进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郑高新全域算力网一期项目建成投用。新建5G基站4000个以上,国家级5G工厂实现零突破。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持续实施“智改数转”行动,争创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00个以上、绿色化改造项目500个以上,完成1000家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2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全面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工作,新增产业基地1家、示范项目10项、骨干企业15家。

着力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优化地方金融生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快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落实“五个一”培育机制,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家以上,支持“郑好融”申请征信牌照,支持郑商所品种工具创新,支持巩义建设铜期货交割仓。以工业设计、文旅设计等为关键支撑,建设“设计河南”先行区,争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之都。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等展馆建设,谋划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扶持壮大自主品牌展会,引进一批国际性展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新培育A级物流企业10家以上,新增物流豫军企业10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1家。

不断强化产业发展空间支撑。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工程,力争1/3左右开发区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新增营收超5000亿元开发区1个、超500亿元开发区1个,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00家,推动开发区整体实力提升。聚焦小微企业园和都市新型工业园,加快推动建设巩义市化工产业园、荥阳市高端铸造产业园,谋划建设高新区电子板卡产业园和郑东新区、高新区算力产业园,贯通郑东新区、金水区、高新区“软件产业带”,打造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经济效益的现代都市型工业园、科创园、文创园,加速推进产城融合。

(三)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以项目为带动扩投资增后劲。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压茬推进、接续发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确保签约率、开工率、达效率居全省前列。抓好已谋划的3800个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5200亿元。加快推进上汽集团新能源电池工厂、紫光智慧终端产业园等1000个产业项目建设,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完成1300亿元;统筹推进实施500个工业技改项目,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加快推进陇海路东延等361个交通项目、下游七里河防洪提升治理等119个水利项目、郑开同城东部供水等601个城建项目建设,力争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200亿元。全力推进惠济区老鸦陈安置房等140个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原区大李—西岗等94个棚户区改造、花园口镇等129个城中村改造、富田城等266个商业地产项目建设,力争房地产投资完成1500亿元。全面落实重大项目调度机制,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资金、新增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REITs基金等资金,推动部门协同破解用工、用能、土地等要素制约。建立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畅通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渠道。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牵引,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推动平台经济、网红经济集聚发展,支持中国(郑州)直播产业基地、河南信息消费产业园、郑州新消费产业园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正弘坊、银泰商业中心、金马凯旋第四代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落地一批高端商业品牌;新评定5条市级特色商业街,改造提升21条特色商业街区,力争实现总客流量3亿人次、营收超过100亿元。深度挖掘历史底蕴、城市故事,打造20个独具特色的文旅夜消费场景,争创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响“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品牌,全力打造大嵩山世界级旅游景区,高标准办好2024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中国郑州少林功夫节;加快推进以二砂文创园、芝麻街双创园、上汽为代表的工业主题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伏羲山神仙洞康养旅游度假区等休闲康养基地,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度假康养目的地;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电影小镇、方特、海昌等主题公园为载体,加快打造中国幻乐之城,支持中牟县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网红旅游打卡地,力争接待游客达到1.7亿人次、境外游客突破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

持续壮大市场主体。坚持精准滴灌,优化“亲清在线”财政资金支付平台,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财税政策精准直达。扎实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常态化开展“四项对接”,持续举办“郑州企业家日”系列活动,新增“四上”企业1600家,市场主体稳定在200万户以上。

(四)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着力破解瓶颈难题。跳出郑州看郑州,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定位,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重点领域改革方面。全面抓好机构改革。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做好市级涉改部门机构改革工作。全力做好开发区改革“后半篇”文章。围绕“三化三制”“管委会+公司”等重点,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强化专业人才和团队招引,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围绕规模总量、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绿色集约等核心指标,开展年度考核评价。持续推进高新区、经开区扩区共建,加快起步区、拓展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开发区提质提效发展。持续深化国企改革。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组建产业投资集团,推动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组建科创集团,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创新联合体;发挥新组建建设集团在建筑工程领域的牵头带动作用,探索推进基础设施集中代建;依托粮食集团,整合涉农资源,筹备农业发展投资集团,推动现代种业、高端种植、食品研发等取得新突破。动态调整投资负面清单,聚焦主责主业,构建“一业一企一强”格局。深化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分类核算,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增强监管效能。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建设,持续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水平。严格落实国家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清单,坚决破除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障碍。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研究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具体措施,切实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等制约因素,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增强预期、提振信心。着力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拓展审批绿色通道,在并联审批、集中审批上加大力度、加密频次。巩固提升“15分钟便民服务圈”成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新增“一件事”30项、“免证可办”事项100个、“跨省通办”事项100个,实现“都市圈通办”高频事项20个、“同城通办”事项200个。加快完善电子监察系统,推动“有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为企业群众办事提供“兜底”“暖心”服务。强力推进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探索主管部门“一揽子授权”管理制度,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全面激发科研机构活力。完善“需求方出题、科学界答题”机制,推行“揭榜挂帅”项目遴选制,突出科技创新评价导向,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强化资金配置能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打造功能互补、内外联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7万亿元。健全科技金融协同机制,用好“郑好融”“郑科贷”平台,落实科创贷贴息政策,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400亿元,争创郑州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持续推进市域7家农商行统一法人改革,有序推进郑州银行7家村镇银行吸收合并,支持郑州银行改革化险及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出台促进数据要素产业发展措施,构建基本完善的数据要素制度体系,积极开展数据要素产业园遴选,在金融、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数据应用示范性场景和标志性产品,建成投用中电(郑州)数据金库,数据交易额突破3亿元。深入推进公共停车泊位、充电桩等特许经营权改革,推进资源向资产、资本有效转化。深化“五水综改”,开展水权交易,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

扩大开放方面。强化自贸区引领作用。聚焦打造“丝路自贸区”,加快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行动,构建“全域自贸”创新发展体系,形成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30项以上,新入驻企业1.5万家。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推进RCEP示范区建设,推动RCEP企业服务中心、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完善功能。高标准组织国家自贸试验区考核迎评,推动申建空港新片区,深化首批联动创新区建设。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努力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持续巩固枢纽地位。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加快推进机场三期扩建,研究谋划第二机场建设。积极引进卡塔尔航空、汉莎航空等国际知名航司和UPS、东航物流等大型物流集成商,推动DHL在郑设立口岸作业区,加快推进联邦快递布局区域性分拨中心,加快建设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培育壮大中原龙浩等本土货运航司,扩大货代企业营运规模。加快高铁南站和南站枢纽产业园建设,开工建设陇海外绕线,启动高铁东站西广场和贵宾区提升改造,争取郑州西站提级改造。拓展延伸开放通道。加快推进郑州-柬埔寨、郑州-迪拜、郑州-吉隆坡等东盟多组“双枢纽”建设,新开国际客货运航线5条,完成旅客吞吐量2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5万吨。提速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建成郑州国际陆港新港;进一步完善国际线路网络,“稳西、强北、拓南”一体推进,重点推进郑州至德国、俄罗斯、越南、老挝“枢纽对枢纽”建设;实施“班列+产业”行动,加快建设进口木材、粮食、水果等大宗物资交易分拨中心,推动运贸产联动发展,力争开行中欧班列标准列3000班以上。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辐射力的“全球汇”综合平台,争取“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落地,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1300亿元以上。加强与山东港、连云港等合作,建设郑州无水港,打造东向铁海联运大通道,完成到发集装箱4万标箱以上。谋划推进贾鲁河通航和郑州港建设。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持续优化“外贸贷”和出口退税资金池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在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海外仓。以“两国双园”为载体深化国际合作,争取中泰、中德等产业园落地。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做好大型央企跟踪对接,力争落地2~3家央企子公司或头部企业项目。大力开展全球招商,加强与在郑国际组织机构合作,推进中国-匈牙利(郑州)国际合作与产业技术应用示范中心落地。深化产业链招商,引进3~5家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投资项目。办好中国河南国际投洽会、金刚石产业大会等重大活动,利用进博会、东盟博览会等知名展会,洽谈落地一批高质量项目,力争新签约项目总额8000亿元、新开工项目投资总额58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

(五)尊重规律精细治理,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坚定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城市发展路子,推动城市品质新跃升,着力打造充满活力、有人文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领,完成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报批,编制完成《郑州市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行动纲要》等规划,引导形成多中心、网格化、组团式、生态型城市空间结构。落实国家《城市标准化行动方案》,以区为单位,试点先行,打造样板,争取进入全国城市标准化试点。认真落实《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陇海路东延等25个郑港融城项目建设,抓好平安大道、郑开大道智能化改造等郑开同城项目建设,推动郑开同城化提速提质提效,谋划建设中牟新区,打造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以“三区十片、两轴多带”为重点,改空间、补短板、升产业、留文化、保民生、美环境。全年新入库项目50个、新开工项目50个,完成投资1500亿元,力争米房文化时尚创意园、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体验区等开街运营。扎实开展城市体检评估,聚焦问题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更新。更加注重赓续历史文脉,把“微改造”“微更新”贯穿全过程,围绕郑州南站枢纽片区、郑东新区中原超级总部基地、河南音乐学院、中央文化区等重点区域,融入郑州特色文化元素,建造地标性经典建筑群,提升城市文化具象化水平。

持续抓好“三大工程”。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人才公寓2万套(间),分配人才公寓2万套(间),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3700套。多渠道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实现安置房建设任务大头落地,列入省台账的403个房屋征收安置问题项目9月底前全部整改销号。坚持“先谋后动、动则必快、动则必成”,严格新增项目审核准入,稳步推进尚未启动的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城郊大仓基地等199个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强力推进高速公路“13445工程”项目。编制轨道交通四期规划,建成通车6号线一期东北段、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新增通车里程106.9公里;加快推进S2线、T1线、T3线、郑州南站地下空间预留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通车渠南路(航海路以北段),加快推进农业路西延快速化,开工建设中州大道南段(宇通立交—京广南路)、迎宾东路等。完善安置房及学校周边配套,建成宇通路等道路10条以上,开工建设站北路等道路10条以上。加快供水供热“一体化一张网”建设,建成投用石佛水厂改造、西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新建改造供水管网85公里、燃气管网102公里、供热管网31.5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00万平方米。大力开展中心城区自备井用户水源置换,力争三年内全部完成。

不断提升治理水平。优化城市公交线网,积极推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两网融合”,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完成道路中小修50万平方米,主干道亮灯率98%以上,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万个以上。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施工围挡整治、违法建设治理,确保市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秩序井然。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深化县域“三项改革”,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域一体发展,支持新郑、巩义、荥阳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六)聚焦绿色低碳循环,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低碳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着力建设美丽郑州。

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持续实施核心示范区生态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强化黄河支流沿线排污监管,确保花园口断面水质提升,打造1条省级、4条市县级美丽幸福黄河示范河段。全面开展黄河流域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发挥黄河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一期作用,实现滩区范围黄河生态环境在线远程监测。做好黄河中游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滩区生态建设,打造黄河流域国土绿化样板。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打好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消除、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场攻坚战,巩固退出全国168个城市“后30”成效。全面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统筹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四乱”问题整治,创建1个省级、10个市级幸福河湖,确保国省市控断面稳定达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南水北调总干渠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持续动态清零。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管理水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积极培育无废产业,完成400个以上“无废细胞”创建。抓实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稳妥推进“双碳”行动。完善碳达峰政策体系,探索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机制。认真落实“两高”项目分级分类管控要求,促进“两高”行业转型升级,力争六大高耗能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28%以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建设,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大力发展矿山光伏、屋顶光伏、地热等绿色能源,加快巩义后寺河抽水蓄能项目建设,争取登封大熊山和荥阳环翠峪抽水蓄能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规模50万千瓦,力争纳入省开发方案风电项目20万千瓦。以传统行业集中区县(市)为重点,建设综合智慧能源零碳电厂和工业微电网,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光储充一体化布局,鼓励企业多元储能,力争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规模达到55万千瓦。加强老旧充电桩更新换代,规范运行维护管理,新建充电桩7.5万个。加快建新变等4座500千伏变电站建设,争取引入外电250亿千瓦时。积极拓展山西煤层气等外气入郑通道。

持续推进国土空间增绿扩绿。实施大嵩山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完成营造林3.28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森林乡村50个;启动花博园主体工程和配套项目建设。践行公园城市理念,促进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市区新增绿地300万平方米,新建公园游园30个,完成道路绿化50条,推进中原西路等生态廊道建设提升,通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复查。

(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当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和表率。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46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9亿斤以上。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完善粮油储备体系,建立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确保粮食储备满足全市6个月以上、成品粮油储备满足15天以上。抓好种业提升工程,谋划打造一批种业产业园,支持金苑种业、金博士种业上市,打造种业企业雁阵。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培育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电商流通等新业态,嵌入式发展智慧农场、农业科普、农旅研学、农耕教育等新场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带动农业发展向科技型、生态型、效益型转变。加快推进中原现代食品产业园、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乡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实施一批村庄道路、供水安全、电网升级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乡镇“三农”服务区域中心。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建立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深化“四治融合”,分层分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鼓励引导各类乡贤回乡定居、技术人员返乡创业,激发乡村建设内生动力。

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更多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加大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益,持续增加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三块地”、供销社、农业水价等改革,完善金融支农惠农体制机制,筹建市级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构建“1+N”集体产权交易体系,稳步推进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做好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

(八)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完善“四位一体”创业扶持体系,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2.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8万人。高标准筹办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提升“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质效,完成培训2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2万人。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加快推进100所领航幼儿园、78对幼小衔接实验区(校)工作试点。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区新建中小学校10所,投入使用中小学校15所,新增学位2.7万个,积极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示范试点创建。持续推进13所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加快国家级“双新”示范区、示范校内涵建设,着力形成高中学校特色化发展新格局。整合中职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布局,主动对接主导产业,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职业教育。引导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市属高校强化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支持郑州师范学院硕士点创建。继续支持郑大、河大“双一流”建设,支持中原工学院等高校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河南音乐学院6月底前开工建设。

加快健康郑州建设。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36个市县共建专科、15个网格化布局的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构建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体,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为业务支撑的两级服务体系。加快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县级特色专科10个;推进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协同申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试点项目。探索推行急救患者“上车即分诊,上车即入院”院前急救模式,全面提升院前急救能力。持续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应急处置和检验检测项目建设。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低保“单人保”政策,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方式,满足困难群众类别化、差异化救助需求。积极引导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大中专学生等重点群体参保缴费,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做好“郑州医惠保”惠民工程,健全完善DIP付费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城市社区“银发顾问”制度,推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提升至60%,全市养老托老床位数达到6.6万张,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为老助餐”模式。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力争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8个。积极推动老旧市场更新,对全市80家农贸市场、30家专业市场优化升级。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化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做好双槐树遗址、书院街商代贵族墓地等考古研究,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加快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展示体系,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商都文化节等重大活动,让文物“活”起来,惠及更多群众。完成400块体育场地建设,新建智能健身驿站20个,办好第十二届市运会、黄河马拉松等赛事,打造“动起来  郑精彩”群众体育赛事品牌,争创全民运动健康模范市。

(九)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扎实推进平安郑州建设。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消存量、控增量、保稳定。市场化、法治化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妥善处置政府存量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强化支出预算执行,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加快实施现房销售、城中村产业用地供给、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等政策措施,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抓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剩余1.9万套专项借款项目全部交付,非专项借款项目交付4.2万套以上。

全力维护公共安全。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持续打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郑州模式。加快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确保省、市规划项目全部完工。加快建设黄河刚性护岸(试点)工程、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大力推进七里河分洪等一批防洪能力提升和46座水库“一库一案”工程,打造防洪标杆城市;力争南水北调观音寺调蓄工程开工,筑牢战略后备水源支撑。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加快建设智能体城市和政务大数据体系,推进AI智能全场景应用,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社会治理效能。推动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监督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化运作,加强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完善“一格(村)一警一长”制度,落实“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定位。深化“雷霆”系列专项行动,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向纵深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慈善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外事侨务、港澳台及参事、仲裁、史志、社科、档案、气象、地震、援疆等工作。扎实做好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政府。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筑牢忠诚之基。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深入开展“八五”普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强统计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坚决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担当作为。严格落实“13710”工作制度,项目化、方案化、清单化推动工作。对重大事项开展“嵌入式督查”,强化责任单位和督查部门“同卷答题”,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推动政府工作高质高效。

严守廉洁底线。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勇于自我革命,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让能干事、肯干事、敢担当的干部有舞台、有发展、有未来。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事业,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实干实干再实干,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矢志当好国家队,加快创新起高峰,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中勇挑大梁、争先出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