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 | 产业兴旺添活力 乡村和美绘新卷
乡村行·看振兴
产业兴旺添活力 乡村和美绘新卷
核心提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郑州正在行动。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本报开设“乡村行·看振兴”专栏,报道我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亮点成效和特色做法,推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这个像灯笼串一样的柿子,叫作小火罐,主要用来做烘柿,凉甜可口;这种大一点青中带黄的柿子是荥阳本地特有的‘猪皮水柿’,主要做柿饼加工,加工出来的柿饼软糯香甜。”这个季节,崔庙镇郑岗村的柿园处处是网红打卡点,河南省科技特派员郑庭占正向前来游玩的郑州市民推介当地的特色柿子。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近年来,荥阳市崔庙镇立足本地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一个个“土字号”“乡字号”的特色产品打响崔庙品牌,拓宽致富通道。
村民们采摘的柿子挂满了自家的房前屋后
郑岗村属于山岗薄地,红胶泥易板结。该村村民郑庭占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创新出柿树旱地育苗、冬季种植技术,在贫瘠的土地里刨出了“金疙瘩”,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如今,在郑岗柿子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广武镇、乔楼镇、城关乡等周边乡镇也跟着一起种植特色柿树,合作社社员达208户。仅郑岗村就种植各类柿子树400多亩,一亩地产量可高达3000斤。郑庭占曾经算过一笔账,按每亩地栽植100棵水柿,每棵结20斤鲜柿可加工5斤柿饼,每斤柿饼除去人工可卖10元,每亩地可收入5000元左右。
郑岗村村民郑国强已经加入合作社14年了。“我种的都是合作社提供的热销‘水柿’‘小火罐’,产量高,好管理。”他告诉记者。
在做好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合作社延伸产业链,开发出优质柿饼、柿霜糖、冻烘柿、柿子醋等柿子系列产品,申报“荥阳柿子”成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形成了为集“休闲采摘、文化旅游、直播带货”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
“贫瘠地”蝶变“丰收田”,崔庙镇蹚出了富民增收的“新柿业”。
初冬时节,走进崔庙镇丁沟村,远山如黛,近水清浅,村民们在索河上游一带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形成独特的冬日景色。
“11月初的甘蔗试验种植,打通了全新的致富通道。”七村“贤达”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鲁豫飞说,甘蔗的丰收让大家鼓足了干劲,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共享农田”。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丁沟村自2019年开始,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产业集群牵头、特色品牌孵化、合作社共产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牛肉酱厂、老浆豆腐厂、豆制品加工厂与七村贤达农业专业合作社,逐步建设成“三厂一社”发展格局。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30万元。
然而,丁沟村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琢磨着怎样让村民收入再上一个台阶。今年以来,合作社因势利导,逐步完成了河道清淤、土地规划、梯田整治、甘蔗种植等工作,盘活了七村河组荒芜的180亩土地。自主采摘甘蔗、体验农耕文化、直播售卖现场等创新尝试为合作社带来了共同致富的“第一桶金”。
“我们的目的不是租赁土地,而是充分利用土地提供服务,包括共享会客厅、共享咖啡厅、共享农具、共享水源等配套体验,提升留客时长。以七村河为平台售卖甘蔗只是开始,带动周边所有优质农副产品打开销路,才是我们产业助农的最终理想。”谈及未来发展规划,鲁豫飞信心十足。
今年,合作社计划再建15亩甘蔗种植园、种植20亩中药材。乐观的发展前景、良好的试点效果,也坚定了村民的发展信心。
未来,崔庙镇还将久久为功,凝心聚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开阔。
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宋莹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