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发现息肉该咋办?医生教你读懂肠镜报告……

2023-11-13 17:51:41 来源:中原网

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肠镜已被越来越多人纳入健康体检的常规项目。不少人做肠镜检查,吃了“大苦头”拿到报告,却发现自己看不懂。什么是肠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与炎性息肉之间的区别?要切吗?危险吗?

今天就让我们聊聊,肠镜报告应该怎么看,重点说说肠息肉。

拿到报告后该怎么看?

拿到一张肠镜报告,首先要核对个人信息、报告时间,确保拿到的是自己的报告,明确报告医生,如果有疑问可以问相应的医生。

如果看到“良好、清晰、光滑、柔软”等词,说明都是正常的;

如果看到“充血、溃疡、凹陷、白苔、息肉、隆起”等词说明可能有问题。

关键看诊断,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未见明显异常”,说明没有问题可以安心回家了。如果不是这句话,则需要到门诊进一步就诊了。

最后,不要忘记看一下有没有取活检,或者息肉摘除,这牵涉到你是否要等取得病理报告后再去门诊就诊。

病理报告中的肠息肉分这几类

结直肠息肉在病理报告中被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

而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

接下来,就来分别聊一聊。

1.腺瘤性息肉

是由异型增生的腺上皮所构成的良性肿瘤。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类型多根据绒毛成分来划分,绒毛含量<25%的为管状腺瘤,25%-75%为绒毛管状腺瘤,>75%为绒毛状腺瘤。

(1)管状腺瘤是大肠腺瘤性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分布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肠镜下管状腺瘤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部分有分叶,息肉大小不等,多为有蒂型。管状腺瘤一般生长缓慢,分化良好,较少发生癌变。

如果息肉是管状腺瘤,那稍稍可以宽心了,管状腺瘤是肿瘤性息肉中最好的一种类型。需要注意的是:它虽然较少癌变,但不等于不会癌变!

(2)绒毛状腺瘤

在大肠腺瘤性息肉中不常见,占全部大肠腺瘤的 5%-10%,大部分为广基型。肠镜下绒毛状腺瘤表面呈绒球状,多覆有粘液,有时可有糜烂。绒毛状腺瘤性息肉的异型增生和癌变率较高,有文献报道,直径大于2cm的恶变率为50%。如果息肉是绒毛状的,一定要高度警惕,密切随访。

(3)管状绒毛状腺瘤

顾名思义,这是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的混合型,大小不一,管状绒毛状腺瘤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其癌变风险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其癌变率的高低与其绒毛含量相关。

混合型腺瘤一定要看一下描述的绒毛含量以及异型增生的程度,如果都很高,要密切随访。

2. 非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多呈无蒂,少数有蒂,直径较小,一般小于5mm,通常发生于大肠近端。以前有很多医生认为散发性增生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很小。现在的观点认为有些增生性息肉可出现异型性增生,进展成为不典型结构和细胞特征的潜能。尽管大肠远端直径小于5mm的增生性息肉可以不切除,但是在没有明确把握是增生性息肉的时候,不可掉以轻心,需随访复查。

(2)炎性息肉

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所引起的炎性反应性增生,由于炎症刺激导致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息肉形成。此类息肉通常较小,直径多<1cm。炎性息肉是否癌变目前争论不一,但一般认为炎性息肉发生腺瘤性变化后可再演变成大肠癌。

(3)错构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是由于正常组织在肠道中的错误组合和排列而引起的肿瘤样畸形,一般是良性的。如果这种息肉很多,就要注意是否存在“错构瘤性息肉病”,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恶变的风险。

总的来说,腺瘤的大小、病理类型以及异型增生程度与大肠腺瘤恶变密切相关,不典型增生的程度最为重要。如果息肉的数目≥3个、直径>1cm、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就要警惕警惕再警惕,尽早处理,密切肠镜随访。(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胡静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