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体记者行走黄河畔 感受“华夏国脉” 品味“天地之中”

2023-09-16 08:32:02 来源:中原网

参观黄河博物馆 感受“华夏国脉”

9月15日,参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外媒体黄河行活动的记者兵分两路,打卡沿黄生态廊道、南裹头、黄河文化公园、黄河博物馆,感受郑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成效;探访观星台、少林寺、嵩阳书院、北宋皇陵、石窟寺、杜甫故里文化园,品味“天地之中”的璀璨文明。

在郑州沿黄生态廊道(惠济段)、黄河滩地公园,斑驳的日光在茂密的林木中游弋穿行,目之所及一片青绿,让人宛若画中游,记者们纷纷拿出相机、手机,一路行一路拍,定格着黄河在郑州流淌的无限风光。

郑州沿黄生态廊道(惠济段),西起江山路,东至金水交界,全长约26公里。其中,黄河大堤部分沿黄绿道15.2公里、连接S312慢行道路部分约10.8公里。“该项目整体设计突出惠济区作为黄河会客厅、郑州后花园的区位环境与独特的生态定位,以城市生态景观和田园生态景观为规划重点,采取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绿地生态系统相结合,乔、灌、花、草相结合,达到绿色植物多样性的效果。” 惠济区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赵阳说。

近年来,惠济区加强沿黄生态廊道区域现有林带的提升改造、保护,布局堤北生态风光带、堤南淤背区生态休闲体验带和延展区森林生态屏障带,保持沿黄生态原有风貌。为促进黄河文化的传播,该区还结合道路交叉口、人文历史遗址,打造不同规模层次、具有黄河文化、休闲服务功能的休闲广场、服务驿站等生态景观节点,建设了一个“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的休闲体验区,让市民尽享黄河之美。

“这次来郑州,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黄河,它不似壶口瀑布奔腾咆哮,而是广阔的、静谧的。”从疏影路一路走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资深记者周冉感觉自己仿佛徜徉在绿色的海洋。“郑州不仅把黄河治理得很好,环境也打造得非常优美,我觉得这里的黄河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出色的人文景观,它不仅有很多历史文化层面的东西,自然景观也很值得远道而来的人们看一看。”站在位于南裹头观景点凭栏远眺黄河风光,周冉有感而发。

在黄河文化公园临河广场和炎黄广场,记者们争相拍照打卡,感受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和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

成立于1955年的黄河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河流博物馆,也是最早成立的以黄河为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该博物馆通过珍贵的文物标本、历史文献、图片等,辅以模型、录像、雕塑、场景复原、三维动画、互动体验等,生动展示了自然黄河、人文黄河、历史治河、当代治河等内容。记者们从一件件展品中感受“华夏国脉”的磅礴气势。

“来这座博物馆参观,我了解了黄河悠久的历史。”来自英国China Pictorial的记者Lewis Taylor说,“我知道了中华文明孕育在黄河两岸,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于这条河流,人们充满敬畏之情,加强环保和治理,努力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参观完黄河博物馆,外籍媒体记者们把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恩慧围在中间,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提问。被问到最多的就是“为什么要叫黄河?”“黄河在发源地时水是清澈的,流经黄土高原时随着诸多带有泥沙的支流的汇入,以及对河道的冲刷,黄河带入了大量的泥沙,才形成了黄色。黄河进入河南后,也冲刷出了黄河中下游广袤的平原,这里适宜农耕、适宜人类居住,就此诞生了中华文明。”江恩慧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外籍媒体记者收获颇多。

位于登封市告成镇的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外籍媒体记者们了解到了其用途和意义,也品读出“中国”和“天地之中”的内涵。

观星台以砖砌台体来构成圭表,如同一座建造精密的天文仪器,是保存完好的元代天文观测仪器,使测量太阳投影变化的精度大大提高。“中国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于公元1280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该历法的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现代科学测定的回归年长度365天5小时48分46秒相比,一年仅差26秒。”当听到讲解员此讲解时,媒体记者无不发出赞叹之声。

来自俄罗斯巴什基尔电视台的记者马琳拿着手机一直在拍摄观星台。“这么古老的建筑居然能发挥出这么先进的作用,真是太神奇了!我一定要把它拍摄记录下来。”

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电影《少林寺》让中国功夫名扬天下。参加本次活动的外籍媒体记者很多都听说过少林寺,但直到走进少林寺,他们才搞清楚这块被誉为“功夫圣地”的地方的确切位置。

“我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学习的时候就学过中国功夫,早就听说过少林寺,这次能到此处,非常兴奋。这里的建筑很有特点,特别雄伟,感觉很震撼。” 来自中国网西班牙语频道的潘阿里说。参观完少林寺,媒体记者还欣赏了少林功夫表演,参演人员精湛的武艺,让他们叹为观止。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杨丽萍 陈凯 文 李新华 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