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程冰冰:一眼千年 州桥明月再相逢
一眼千年 州桥明月再相逢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 程冰冰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当王安石诗句中的州桥,穿越千年与我相见,是我记者采访生涯中,最震撼的时刻。
今年3月28日,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带着直播团队赶往州桥,迎接我们的依然是老朋友周润山。他是州桥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从业10年,5年都在发掘州桥。
他带着我缓缓走下探方。墙壁上一行行白色线条,提醒着我正从现代柏油马路,穿越清、明、金元土层,最终踏上了北宋土壤。
路摞路、桥摞桥、城摞城,短短十几米,我却走过了千年时光。
“州桥南北是天街”。位于北宋汴梁城中轴线上的州桥,是东京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句里,在《东京梦华录》的叙述中,都有州桥的影子。这座桥,既摇曳着州桥明月,也回荡着汴水秋声,桥上走过皇家仪仗,也走过芸芸众生。
如今,这座历经沧桑的北宋“天下第一桥”,就在我的镜头里,静静地展示着它的魅力。而它外面,车流滚滚、游人如织。
面对镜头,周润山将州桥40年的艰辛发掘历程娓娓道来,他说,州桥不负苦心人。
时间回到1984年,开封市中山路进行城市管道施工,意外挖到了州桥遗址。考古人员用了两天时间清理出一段桥面,随后又抽走地下水,坐着充气轮胎,看到了整个桥洞。
沉睡数百年的州桥,以这种不可预知的方式露面了。
由于工期紧张,再加上当时发掘手段不足,州桥遗址迅速被回填。只有一块牌子,提醒着中山路上来来往往的市民,州桥遗址,就在他们每天飞驰而过的车轮下面。
随着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河南大运河,对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汴河开展发掘工作,显得尤为紧迫。而汴河上的典型遗迹州桥,终于在2018年再次被开挖。
带着20多名技工、100多名民工,周润山团队夜以继日,发掘了3年多,出土了6 万多件文物,精美绝伦的明代、金元和宋代瓷器,让世人见证了州桥全盛时期“九州来市舶”的繁华。
但在采访中我们知道,这次考古最重要的使命是寻找宋代遗存,还原宋都景象。由于始终找不到宋代大型建筑遗迹,大家开始有了失望情绪,发掘工作一度没有头绪。
庆幸的是,一场意外的大雨,让发掘工作有了转机。
2021年7月,考古队员们冒着大雨冲进发掘现场,迅速排水。雨后,技工伦凤军在巡查时发现,桥东北侧堤岸被雨水冲出了一道裂缝,一块与众不同的青砖若隐若现。他打了一个激灵:有裂缝,就意味着地下还有建筑遗留物!
在伦凤军的呼喊下,考古队员们迅速抽干积水,向纵深发掘。一块块带有精美浮雕线条的条石不断涌出。
难道这是宋代遗迹?
经过反复论证,确定这些条石正是宋代原真遗存!面对网友,周润山依然难掩激动,他说,这些画面,与《东京梦华录》中“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完全吻合,不仅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体量最大的北宋石刻壁画,也代表着宋代最高浮雕艺术水平,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
我一边采访一边凝望,整个壁画构思缜密、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海马瑞兽、飞鹤祥云华丽繁复,灵动不息。
站在南侧石壁前,周润山指着条石上刻的“天廿五、地廿一、宙十五”等字符,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网友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周润山笑着说,这些不是当时工匠们的代号,而是穿越千年的密码。汉字为纵轴,从下到上排列;数字为横轴,从西向东依次变大。正是靠着这些密码,我们才拼出了这幅前所未见的浮雕长卷。
我不禁感慨,《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中国人独特的智慧下,形成了一个坐标系,让21世纪的我们,读懂了先人们的良苦用心。
盛世修文。从1984年的偶然发现,到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眼千年”的发掘过程,更加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
在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河南,我用镜头和文字,追寻着文明的源远流长,记录着文化的生生不息。9000多年前的贾湖,7000多年前的仰韶,5000多年前的双槐树,3800多年前的二里头,每一次发掘,都在补全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庞大拼图,让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而新闻工作者要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让每一位观众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这也是我十年采访的领悟,我要把它们传递给更多的观众,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用各种报道传承下去!
【温暖到你家】 心通桥供暖问题“绿色通道”正式开启,一起温暖过冬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
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