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东方IC 全景
新学年开学的九月,也是开学焦虑症和学校恐惧症的高发期。据记者了解,在心理科就有不少初一新生就诊,主要表现是不喜欢新学校,不喜欢老师,进学校就难受,甚至出现胸闷、呕吐等身体不适。心理专家称,小升初,孩子到了新环境,学习难度也加大,多少都会有心理压力。这其中有一些孩子由于母亲过度溺爱,过于保护,在性格上不独立、内心无安全感,在新学校一遇到问题,就想着逃避,所以在一开学就出现开学焦虑或学校恐惧症。
学生:陌生的学校 焦虑的心理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这一两个星期就来了不少初一新生。该科主任余金龙说,其中有一个12岁男孩不愿意去学校,倒是自己愿意来看心理医生,而另一名初一女孩是被父母软硬兼施带来看医生的。
女孩说,不喜欢这所学校,也不喜欢这里的老师,在学校就像坐牢一样难受,哭着闹着不肯去上学。男孩也说,在新学校很难受,到新学校待了不到3天,就打多次电话给他父母,要他们来接他走。同时,这个男孩还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胸闷明显,还有头痛、失眠和感冒样症状。本来外向、开朗的孩子,一下子就变成胆小、害怕和依赖,晚上还要母亲陪睡,还反复要父母保证:不要丢下他,不要抛弃他。
余金龙主任做了深入咨询后,发现这两个孩子有一些共同特征:
1、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都很高,两个孩子都是被父母弄到一个更好的学校就读。
2、两个孩子的母亲都很焦虑,其中有一位母亲因为孩子不想上学,已经失眠了很多天,还要求医生开抗焦虑的药。
3、家庭经济条件好。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孩子要什么都能满足他们。
4、这两个孩子主要是母亲和老人带大,一个是奶奶带,一个是外婆带;男孩两岁时曾跟母亲分离两个月。
5、孩子跟母亲接触多,跟父亲接触少。
6、起病快,都是开学第二天就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
余金龙说,来就诊的这些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成绩也不差,一升上初一,就开始厌学、逃学,甚至一进学校就心烦、紧张恐惧,父母自然弄不明白,一切都为他们安排得好好的,为什么孩子怕学校、怕见到同学老师呢?孩子到底怎么啦?
老师:初一是道坎 新生易失落
入读初一、中考前、入读高一、高考前,入读大一,这些时点压力较大,应激因素多,就更容易出现心理压力,处理不好的时候,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负责人李之宁说,跟小学阶段相比,初一的学习更为规范,要求更高,如果孩子没有学习自主性,无法管理自己,就难过这一关了。
(1)小学与初中的管理方式不同。在小学,老师总跟班,且管得细,孩子对老师有依赖感,而到了初中,老师不会管得那么细,班主任也不是总能看得到,孩子找不到依靠,总觉得老师离自己很远。初一阶段的孩子对老师情感的依赖依然非常强的,他们特别需要老师的情感抚慰,最怕老师对自己置之不理。有一位孩子曾对自己的妈妈说,“老师很久没有摸我的头了”。他感觉有些失落。
(2)新环境里与同学的关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在小学待了6年,在此之前很少改变环境,自然依恋旧时的小伙伴,而在新的学校,一切都陌生,师生、同学的良好关系不会自然形成,这也需要孩子迈出心门第一步来重新建立这些关系。
(3)学习难度加大。初一孩子由小学的3门主课,一下子增到七门主课,就算是副科,老师也要求很严格。面对这么多功课,孩子容易产生压力大的感觉。如果缺乏学习自主能力,又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失去自信心。这个年龄的孩子依然期待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的自信心主要自来老师的表扬、肯定和关注。
医生:培养健全人格 父亲责任特殊
小升初的孩子都会遇到“新环境”的适应过程,若没能尽快调整,容易出现“学校恐惧症”等心理问题。余金龙说,患学校恐惧症孩子通常有这样的人格特征——一是自恋型人格,二是回避型人格。在独生子女中具有这两种人格特征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因而临床上患学校恐惧症的案例也就越来越多。
余金龙说,具有自恋型人格特征的孩子,如果有人能力比他强,学习成绩比他好,还比他多才多艺的话,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有时会达到不能容忍的程度。而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常常是家长过于溺爱的结果。
上述两个案例中,孩子从小都是由外婆、奶奶带大,存在隔代教育的最大弊端——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另外,这两个孩子跟母亲的关系过度亲密,而父亲因为工作忙,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这使得孩子无法获得父爱。殊不知,父亲能将个性中的独立、自信、果断、富于进取、合作、热情、开朗等性格感染孩子,而这些孩子往往就是缺乏与父亲之间的交流,导致其内心没力量,外在无独立性,也没有安全感。可以说,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角色至关重要,父亲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准则。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韩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