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盘点解放军重大军演:越发注重实战对抗

2013-09-17 15:47:00 来源: 北京晚报 
字号  

1999年演习抢滩登陆。

2005“北剑”中“蓝军”在抢修坦克。

1981年演习的步坦协作。

1995年的三军联合登陆演习。

“蓝军旅”在研究对付“红军”的战术。

  近日,解放军“使命行动-2013”大规模军演拉开序幕,南京、广州军区的4万多将士及空军等部参加。演习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回顾解放军几场重大演习发现,我军越来越注重实战化,正如我军第一代“蓝军司令”王聚生所说:“对抗如果没有真正‘抗’起来,其结果是作战水平上不去。我要求扮演的‘蓝军’一定要是凶狠狡诈的‘狼’,不能当百依百顺的‘羊’。”

  演习

  ——军队最高

  等级训练手段

  演习,通常是指一定规模的部队按照某种预设条件,围绕某种战役或战术任务进行的综合行动,成为部队里最高等级的训练手段。好的演习一方面能检验部队的训练成果,另一方面更能增加部队上到指挥官、下到普通士兵对战争的切身体验。这种经验,对军人来说是极为宝贵的。此外,演习还是国家和部队对外展现实力、施加国际影响力的手段之一。

  蓝军

  ——设置敌我对抗

  演习更加激烈

  在很多演习中设置了敌我双方,进行正式的对抗,因而更激烈。

  “红军”代表我方部队;“蓝军”指专门扮演假想敌的部队,它可以模仿世界其他军队的作战特征与“红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使命行动-2013”演习

  将客套话请出“中军帐”

  9月15日凌晨4时30分,参演的第31集团军某师先头部队采取摩托化机动方式,向指定地域开进。行进途中,导演部突然命令:改变作战任务,驰援友邻部队。“钢铁长龙”旋即调整行进方案,改变机动路线。

  “不用客套,请直接亮明你的观点。”“使命行动-2013A”跨区机动演习基本指挥所内,作战集群正在召开作战会,一名指挥员的发言被集群政委姜勇当场打断。姜勇介绍说,此次跨区演习,导演部要求各级指挥员不念稿子、不背台词,按实战要求实施指挥。

  话音刚落,演习总导演就临时出题:我方海空支援力量被大量缩减、主要通信受“敌”干扰严重……“中军帐”内,来自不同军兵种部队的指挥员齐聚态势图下,大家各抒己见,言简意赅,没多久就研究出新的应对方案。 “我们明确提出,将一切与作战无关的东西清出‘中军帐’。”集群指挥长马成效介绍,这次演习他们研究制订了演训场反“四风”的12条措施,着力强化官兵真打实备、真演实练的意识。演习场上,意外情况接连不断。导演部不断设险局、难局,逼着“中军帐”告别老套路,快速判断处置情况,锻炼提高各级指挥员指挥打仗的本领。 (据解放军报)

  导演名将如云

  战争年代演习:

  平津战役前演练强渡护城河

  在战争年代我军长期处于人数和装备的劣势,为了战胜强敌,需要通过学习战例和演习,提高上阵时的战斗力。另一方面,由于时刻面临残酷的战场考验,不可能如和平时期一样组织大部队进行正经八百的演习,因此那时候的演习,大多限于小范围的战术演练。而演练的兵种,也是以步兵为主,有少数炮兵。

  平津战役中,面对重兵防守的天津城,38军军长李天佑将军专门组织精锐部队,利用城外的镇子和小河,进行强渡护城河、市区巷战的演习,并组织各部参观学习。这次演习中还包括了步兵、炮兵、工程兵和坦克兵的协同作战。由于事前的周密演习,部队开打后一气呵成,仅1天多即攻克天津。也正是靠这种渗透到基层的钻研实践劲儿,使得我军在历次战争中尽可能地减少了无谓牺牲,取得了战果。

  1955年辽东半岛演习:

  导演名将如云

  新中国成立后,在朝鲜战争中与美军恶战数年,加强多兵种协作、改变过去“小米加步枪”的单一状态成为客观要求。随着当年美苏冷战的展开,我国的威胁主要来自海上,如何对抗强敌登陆,就成为了国防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于1955年11月,在辽东半岛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诸兵种联合抗登陆作战演习。

  这次演习的导演名将如云。叶剑英担任总导演,粟裕、陈赓、邓华、肖克、周希汉、许光达、陈士渠……一票名将赫然在列。为了组织这次演习,叶剑英甚至连元帅授衔仪式都忙得顾不上参加。

  这次演习的设想是,“蓝军”向辽东半岛发动大规模登陆突击,而“红军”则进行海岸防御和反突击。演习持续了12天,出动了陆海空三军4.8万人,坦克、自行火炮1000余辆,飞机200多架,舰艇60多艘。参观学习的包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全军中高级干部800多人,还有苏联等四国军事代表团。

  新中国的军事装备当时还不是很充足,这次演习是把家底儿亮了出来。伞兵部队在本次演习中扮演“蓝军”,对“红军”实施空降突袭。他们乘着解放战争中缴获的陈旧运输机,从中原机场起飞,飞到黄海后绕个圈子再进入渤海,然后突然空降。几千公里的颠簸,令许多空降兵吐得七荤八素。然而一到空降区域,官兵们强忍不适,“杀气腾腾”从天而降,把侵略军演绎得生龙活虎。

  1973华北演习:

  军民结合打坦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文革”等因素,军队建设受到冲击,演习规模较小,并且有大量民兵参与。1973年10月,北京军区在华北组织了一次“打坦克战役演习”,由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马卫华指挥。

  演习设想“蓝军”大举入侵我国,空军战略空袭,机械化部队大规模突进。在此情况下,“红军”以军民结合,在预设阵地迎头痛击“蓝军”,消耗、歼灭其兵力。本次演习投入正规军和民兵共2.1万人、飞机55架、坦克和装甲车300多辆。其中飞机和坦克主要是模拟“蓝军”,而“红军”主要任务就是“打坦克”,演练如何用相对劣势的装备,对付横冲直撞的装甲集群。从效果上,对于当时的“全民反侵略备战”也是有实际训练意义的。

  海空协作威慑台独

  1981华北演习:

  动乱之后扬军威

  1981年9月,由邓小平拍板,在华北军区举行了一次超大规模的军演。由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将军总指挥,投入陆军、空军10多万兵力、坦克1000多辆、火炮1000多门、飞机400多架、汽车1万多辆。观摩的国家军队领导、地方干部和民兵达3万多人。

  本次演习不仅规模大,而且从战略上将“诱敌深入”改为“积极防御”。“蓝军”依然是大规模机械化入侵,而“红军”则将阵地防御、机动作战和反突袭相结合。尽管装备上依然是敌优我劣,但我军也结合本土特点,向入侵之“敌”展开反击。反坦克导弹、炮火覆盖、空军布雷等多种现代化战术全面登场。此外,邓小平还专门提出,在演习后搞一次正式阅兵,以培养部队的作风,加强军民关系。华北大演习对于解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具体化,起了重要作用。

  九十年代多次演习:

  海空协作威慑台独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经济飞跃发展,部队也获得了大批新型装备,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由于“台独”活动猖獗。为了捍卫祖国主权,我军举行了多次演习。这些演习以现代登陆作战为主,有力彰显了我军军威。

  如1995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海、南海进行导弹、火炮实弹演习。这次演习首次公开宣布进行地对地导弹发射训练,二炮发射导弹的目标区距离台湾本岛只有40海里。同年10月,海军又举行“海上演习”和“多兵种协同登陆作战演习”,出动新型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潜艇编队和航空兵新型机群,海军陆战队和多梯次的登陆编队从海空两方面夺占滩头阵地。

  到1999年7月,李登辉公然抛出“两国论”。我广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在9月又举行了一次大规模联合渡海登陆演习。三军、二炮以及民兵预备役部队数万人,数千艘战舰、民船参加了这次演习。本次演习显示了我军已具备大规模渡海登陆能力,台湾海峡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

  北剑-2005演习:

  “蓝军”站起来了

  在过去,红蓝两军的战术都是指挥部统一部署好的,两军的演习如同遵照统一剧本的“演出”,“蓝军”尽管气势汹汹,但千般变化都是事先所知,最终也只能按“剧本”失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单一进程的演习,难以考验部队在多变形势下的应急。

  2005年9月,北京军区举行“北剑—2005”军事演习。两个装甲师分别扮演红蓝双方,再加上炮兵、工兵、防化、陆航、电子及空军战机、空降部队对垒厮杀。来自美国、俄罗斯等24个国家的军事观察员在现场进行了观摩。这次演习没有预案,红蓝两军只能依靠侦察和实战加以揣摩。脱离了演习导演部,双方各施其谋,甚是激烈。“红军”集中兵力,向“蓝军”中央突破;“蓝军”则正面阻击,两翼包抄,同时以空军配合空降部队突袭“红军”后防……最终到喊“停”,红蓝两军依然战场胶着,“红军”主力在前方包围了“蓝军”一部,但“蓝军”突袭部队却在后方包围了“红军”一部。观察员评价称,让双方指战员真正斗智斗勇,才是对实战的最好模拟。

  斗智斗勇要磨好刀,磨刀石自己就要硬。

  ——“蓝军”旅长放豪言

  “蓝军”假扮来慰问

  端掉“红军”指挥部

  新世纪的演习,淡化了“统一剧本”,给红蓝双方更多的自主,也给了更多的压力。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过去长期担任配角的“蓝军”“诡计百出”,多次让主角“红军”冷汗直冒。

  2006年沈阳军区某次演习中,“红军”机械化旅长途奔袭数百里,化解了“蓝军”电磁干扰、爆破断路,终于进入宿营地,布下层层防哨。这时地方政府20多人抬着蔬菜和饮料前来欢迎演习部队。“红军”司令员赶紧出来迎接。谁知这些人却是“蓝军”特种部队假扮的。进入指挥部后,他们立刻拔出手枪顶住了“红军”指挥员们的脑门。于是“红军”指挥部就这样被一锅端了。

  “蓝军”角色专业化

  “魔鬼旅”让对手头疼

  为进一步强化演习效果,南京军区专门指定某旅长期担任“蓝军”角色,号称“蓝军旅”。专业化的“蓝军”将演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初在演习中,“蓝军旅”面对齐装满员的“红军”机械化部队根本招架不住。蓝军旅长放出豪言:“要磨好刀,磨刀石自己就要硬!”“蓝军旅”官兵展开魔鬼训练,同时充分学习外军经验、提高战术修养。再加上逢演习必参加,战斗经验也大为提高,这个旅最终成为让“红军”们头疼的对手,又被称为“魔鬼旅”。

  在2013年初夏,代号“砺刃-2013·石家庄”的指挥对抗演练中,兰州军区、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和济南军区的4个师旅,遇到的对手则是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组成的“院校蓝军”。“军事书生”们的灵活头脑,让部队指挥官吃了苦头。济南军区某师在一场对抗中刚展开部署,就被“蓝方”步步紧逼陷入被动。最终6次对抗,次次胶着。通过对抗发现不足,是指挥员们的最大收获。

  以史为镜

  清朝演习:

  误把裁判当敌人 表现好的反丢官

  清末,袁世凯编练新军,先在1905年搞了“河间会操”演习,分两军模拟攻防。次年,袁世凯请示慈禧太后,在彰德举办大规模演习,同时邀请外国人参观,彰显大清军力。本次演习分南北两方,北军是袁世凯的北洋军,南军是张之洞的湖北、河南新军,总兵力3万多人,战马2000多匹,声势浩大。这也是“老前辈”张之洞和“后起之秀”袁世凯的较劲之战。10月19日,两军骑兵率先对抗。南军骑兵扬鞭北上,忽见前面一队人马,立刻展开两翼,团团包围上去。谁知围起来才发现,这不是北军,而是观战的朝廷大臣卫队。这下南军不但被骂了个狗血淋头,还浪费了时间和马力,被北军以逸待劳击败。此后双方主力展开会战,依然是袁世凯的北军略占上风。

  本次演习,清朝新军的表现令国内外观战者都大为惊叹,日本武官也认为如果清朝继续这样练兵,将对日本构成威胁。清军在国际上长脸,也算冲淡了几年前八国联军入侵带来的阴霾。然而,当权者慈禧太后却得出结论,袁世凯太厉害,必须加以打压,免得对清朝统治构成威胁。于是袁世凯提出的进一步建军方案被否决,他本人也被逼辞职。没几年,清朝就亡了。

  延伸阅读

  军演小说:

  突出重围 出奇反击

  《突出重围》是军旅作家柳建伟写的一部小说,描写在某次对抗军演中,原本预定被“歼灭”的“蓝军”不甘按照安排束手就缚,出奇兵反击,对“红军”指挥部“实施斩首”。此战后,上级领导专门安排了一个齐装满员的常规甲种师为“红军”,一个配备了高新技术装备的乙种师为“蓝军”,展开自主对抗。一开始,自信满满的“红军”,在“蓝军”高新技术和战术打击下连连失利。连败两局之后,终于调整心态,找到对策,在第三局拼了个惨胜。

  小说中一方面展现了各种新技术,如计算机病毒、单兵飞行器、数字化指挥模块等的应用,同时也揭示出新时期中国军人“保持优良传统”与“学习先进军事科技”之间的纠结与冲突。如今,这种“军演反败为胜”的情节,也成为时髦段子,被不少“抗日神剧”和网络小说套用。(杨益)

[作者:王硕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