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军帽、白衬衣、黑布鞋,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厂区车间,他干什么都熟门熟路。“金印还是当年那个小青年,啥时候干起村上乡上的事儿,浑身上下都有精神!”在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80岁的老人李余良这样说起和他一起长大的老弟、已经71岁的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
作为全国年龄最大的基层乡党委书记,吴金印从1968年担任乡党委书记,就带领狮豹头乡群众筑坝造田,勇敢向贫穷落后宣战。如今,年过古稀的他,仍率领唐庄百姓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我入党的时候宣过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向党承诺过,就要遵守一辈子。”这句话是吴金印人生的真实写照。
吴金印(右二)在狮豹头乡李沿沟村与乡亲们拉家常。资料照片
他为群众“拔穷根”
吴金印18岁入党,当年即出任村长。1968年,26岁的吴金印来到狮豹头乡,成了全县最年轻的乡党委书记。狮豹头乡位于太行山深处,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上任不久,吴金印就住到了靳庄村,第一顿午饭让他终生难忘,一位老大娘的碗里,泡着几个糠团,漂着几片野菜……
当地百姓告诉他,由于没有土地,多年来这里一直过着苦日子。吴金印暗下决心:“就是拼上一条命,也要为山区群众造出田地来!”一冬一春苦干下来,他带着大伙儿筑起十多条拦河坝,造出200多亩梯田。不料,来年夏季,山洪将新造的拦河坝全部冲毁。吴金印没有退却,将平面坝改成拱形坝,又因地制宜采用圈洞造田、闸沟造田等多种方法,终于经受住洪水考验,梯田里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15年间,吴金印带领干部群众开凿山洞6个,修筑大坝25座,造地2400多亩。“吴书记来后,村里人均增加三分地,我们这里是从吃上饱饭开始拔穷根的。”小店河村村民闫玉礼这样回忆。
“茅草庵书记”
唐庄以前是太行山南麓远近皆知的贫困区,1987年上任之初,吴金印就与党委成员定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群众商量的“四同”原则,很快提出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发展规划。
他把唐庄东部最适宜发展蔬菜种植的代庄村作为试点,请来技术员,帮群众搞科学种植。从育种到收获,他一春一夏没离开过代庄,顶着压力调整了村委会班子,让群众拥护能干事、有文化的干部当上村支书,当年代庄就有了经济效益。如今,代庄塑料大棚已经发展到4000多个,每年有3万多吨的时鲜蔬菜销往全国各地。
在实施挖石造田的唐庄西山金门沟,为了施工质量和速度,吴金印在工地用玉米秸秆搭成一个简易窝棚,吃住办公都在里面,每天在现场边干边指挥,从打眼、放炮到栽树、填土、浇水再到垒鱼鳞坑,白天他和群众一起干活,晚上看图纸做安排。15年中,吴金印在治山治水工地的茅庵里住了8年,大家伙儿给他起了名字“茅草庵书记”。
如今的西山区已开发出土地4500亩,修建鱼鳞坑600多万个,种植松、柏、山楂等各类林木百余种,变成“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经济林封底”的农业生态旅游园区。
从吴公山到唐公山
85%的农户住进设备齐全的新居,“世界500强”百威英博啤酒、“全国500强”北新建材等大型企业前来落户。2012年,唐庄镇实现产值33.8亿元,利税超过1亿元,位于卫辉市各乡镇第一。
“俺们就在这儿长大,以前啥样、现在啥样、是谁的功劳,俺们心里都清楚。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份功德得让以后的子子孙孙都记住。”唐庄镇的三名老村支书李庆、原德臣和李祥印,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跟着吴金印一起改山造田,三位老人趁吴金印外出考察的机会,找到了远近闻名的刻字师傅李加治。李师傅一听说是给吴书记刻字,当即表示不收任何手工费,周围群众听说后更是主动帮忙。很快,三个长5米、宽5米、高5米,深25公分的大字——“吴公山”刻上了吴金印已经奋战15年的西山峭壁上。
吴金印得知后立刻把几位老同志叫来谈话:“我一个人哪能改造一座山,这是唐庄人的功劳!”他请人重新刻字,改作了“唐公山”,即唐庄人民公有的大山。还有村民曾先后在五处给他立碑,均被吴金印劝阻。
吴金印修山造田圆了群众温饱梦,发展乡村经济实现群众小康梦,先后在李元屯、狮豹头、五四农场、唐庄等地任职,几乎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大山,群众都称赞他,“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他先后被中组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光明日报记者刘先琴 光明日报通讯员 常 钦 杨航西)
短评
体会群众路线的“好”与“乐”
光明日报评论员
40余年的乡村干部生涯,山河变换,荣誉等身,他依然朴实,还是那一身浅军绿色布帽、黑布鞋的普通老农民的装束,一如他朴实却耐人寻味的大白话,一如他不算惊天动地却让群众念念不忘的那些事。他就是被群众称为“太行公仆”的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一个把一辈子都献给土地、为了农民的基层好干部。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吴金印以几十年如一日与群众同甘共苦、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感人事迹,树立了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鲜活典范。
我们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像吴金印一样心怀热忱,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播种的春天,他跟群众一起找水源、修水池、上山挖地、下河造田;寒冷的冬天,他背着救济粮、带着救济款,来瞧瞧群众碗里盛的啥、身上穿的啥、床上盖的啥。
我们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像吴金印一样扎根群众,以群众为镜,拜群众为师。吴金印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的“四同”,正是拜群众为师,以群众为镜得出的宝贵经验,正是当前反对“四风”的有力武器。
我们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还要像吴金印一样实干硬干,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他上山种树、下沟造地,硬是让荒沟变良田,昔日石头山今成“生态园”。他带领唐庄人民,把一个穷乡僻壤的小乡村变成了丰衣足食远近闻名的明星乡镇。我们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像吴金印那样,结合当地实际,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以群众得到真正实惠作为标准。
走群众路线,不是一件苦差事。群众中有智慧,群众中有善良,群众中有温情。愿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能在吴金印精神的感召和示范之下,真正体会到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