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目前保存的残桥风景如画,是观看炎黄二帝塑像的好位置。 郑州晚报记者 张翼飞 图
因道路扩建,古桥上方加建了新桥,只有在桥的西侧才能看到古桥风貌。 郑州晚报记者 马健 图
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郑州迈向铁路枢纽城市的第一步熊儿河桥:郑州最老的石桥,“熊桥芦月”是古郑州八景之一
说起郑州的桥,很多人或许会不以为然:“桥属于南方的专利,郑州有什么桥啊!”
你可别小瞧郑州的桥,这里有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还有历经200余年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石桥。
在城市建设中,一座桥蕴藏着历史,彰显着现在,更孕育着未来,一座桥更是一个城市的显现。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叩访郑州的桥。郑州晚报记者 孙娟 袁帅
中国黄河第一铁路大桥:
服役84年,历经洪峰考验
1903年兴建,造价库平银265万两
昨日下午,黄河风景名胜区内游客络绎不绝。
景区大门右侧的一座铁路桥引起一些游客的兴趣,纷纷上桥拍照留念,这就是有着“黄河第一铁路大桥”之称的“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遗址。
桥头竖有一个铁牌,正面写着“中国黄河第一铁路桥遗址”几个大字,背面是简介:“中国黄河第一座铁路大桥,兴建于公元1903年9月(清光绪二十九年),1906年4月通车。工程造价库平银265万两。桥长3015米,102孔,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
据史料记载,1896年,清政府批准铁路督办盛宣怀兴建卢汉铁路(京汉铁路旧称),在郑州北部的黄河上架桥已迫在眉睫,清政府当时委托了比利时公司,承建郑州黄河铁路桥的技术负责人是沙多。1905年2月1日大桥竣工,次年4月通车。
从此,京汉线的火车由汉口驶出,经停郑州,通过郑州黄河铁路大桥,达终点北京卢沟桥站。郑州由此迈出了走向中国铁路枢纽城市的第一步。
毛主席、周总理都曾来视察过
登上大桥,可以看到标着英文字母的铁轨还嵌在桥面上,铁轨虽然发乌却没有生锈,可以看出当时所用材质之优。
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到郑州视察,曾对陪同的铁道部部长滕代远说,一定要修我们自己的桥。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只能对黄河铁路大桥进行多次修复。
重大修复是在1956年。当年8月5日,周恩来总理亲自视察修复的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修复通车一年多大桥经受了黄河大洪峰的考验。
1958年7月17日,黄河花园口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洪峰,有5个桥墩出现险情,京广铁路中断。第二天,周恩来亲临黄河南岸视察险情。经过15个昼夜的战斗,黄河大堤化险为夷。8月1日,大桥修复通车。
从1948年到1958年,这座黄河铁路大桥历经维修,继续“服役”10年;1969年10月,铁路大桥担负起通行汽车的任务,并对桥面加铺了钢筋混凝土板。
1986年10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建成,第二年国务院批准将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拆除,南端5孔160米作为历史文物保留。
2009年6月3日,这座大桥被正式确定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从建成通车到作为历史文物历时84个年头。
现在是与炎黄二帝塑像合影的最佳取景位置
如今,到黄河风景名胜区的游客都可以随意到大桥上参观拍照。站在桥上,是与炎黄二帝塑像合影的最佳位置。
俞先生6年前开始在桥头做快照生意,他还经常指导自行拍照的游客挑选取景位置。俞先生的工作台上,放着厚厚一沓自制的简介。“这桥是黄河上最早的铁路大桥,有100多年历史,但是了解它的游客很少,我就想多宣传一下。”俞先生说。
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对桥基四周向外扩30米范围进行严格保护,外扩50米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对大桥进行不定期检查,“尽最大努力不让其受损”。
郑州最老的石桥:
历经200多年,依然坚固在用
柏油桥下暗藏清代古桥
在郑州,最古老的桥是哪一座?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恐怕也很难说出个一二。其实,它就是南关街熊儿河桥,也是我市唯一仍在使用的古桥梁。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南关街熊儿河畔。但古桥在哪里呢?经附近老人指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座桥已经是混合桥了,上面是现代的柏油桥,下面则暗藏古桥。
该桥其貌不扬,走到桥西侧,看到精美的雕刻纹饰才能感受它的厚重和魅力。北侧桥孔上雕刻着飞禽、花草,桥上部还有一只兽头,怒目大嘴,象征镇伏水患。伏石左右两角各刻一龙,一条是火龙,一条是水龙,龙头向上,四肢伸展,造型精美,栩栩如生。而南侧桥孔则很素净,用净面条石筑成。
据郑州市考古研究所宋秀兰讲,这些雕刻均为宋、元时代的造型。另外,该桥的两券造型呈半圆形,与宋代《营造法式》券洞营造的形制一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过去河水清澈见底,熊儿河桥主要是行人过往
熊儿河桥原为单孔石桥。1738年,清乾隆三年,郑州知州张钺重修熊儿河桥。第二年,熊儿河发大水,桥又被冲塌。1745年,乾隆十年,张钺再次重修熊儿河桥。这次重修之后的熊儿河桥桥长34米,宽近7米。此桥历经200多年,依然坚固。1978年,熊儿河桥扩建加宽,改为柏油桥面,水泥栏杆。
今年70多岁的张老太太说:“这桥年数可长了,从小就见有这座桥,桥栏杆上有好多样子不同的石狮子,数都数不过来,后来都被毁掉了。”她说,过去熊儿河的水清澈见底,居民都在里面洗衣服、游泳,当时哪里有什么汽车,石桥也没有那么宽,主要是行人过往。如今,老人仍然住在熊儿河畔,从平房搬进了高层住宅。她说,希望能好好保护这座古桥,给下一辈留个念想。
记者从市文物局了解到,熊儿河桥对于郑州地区的桥梁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将结合文物保护与便民利民来制订保护方案,对熊儿河桥进行本体保护和原貌复原,并预留观瞻空间,保存熊儿河桥的艺术价值。
关于熊儿桥的来历有一段温情的民间传说
据说,熊儿桥的来历与一个叫熊二人有关。明朝末年,在郑州石柱村(今天的新圃东街)住着兄弟两人,哥哥叫熊大,弟弟叫熊二。父母双亡,家贫无以为生,哥哥把弟弟送到郑州城里南门内大户张谷囤家里当童仆。张大户颇有钱财,熊二眉清目秀,干活勤快,很讨主人喜欢,就被改名熊儿,并当上了管家。熊儿生活俭朴,天长日久就积攒了些银钱。当时南关有条小河,每到秋季河水都泛滥成灾。河上面又没有桥,来往行人趟水过河很不方便。熊儿就用积攒的钱带领群众疏通河道,又修建了一座小桥。为了感恩,老百姓就给了熊儿这座桥的“冠名权”,后来时间一长,“熊儿”又传成了“熊耳” 。
值得一提的是,熊儿河的“熊桥芦月”和金水河的“金海晴波”都曾是古郑州八景之一。晚清诗人司星聚曾在此赋诗:“一白沉沉月色饶,芦花萧瑟傍溪桥。霜凝野渡华鲜洁,星落寒潭影动摇。闪烁腾光秋蟹火,悠扬送响玉人箫。葭苍露冷谁堪溯,对酒衔杯欲举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