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厦门民间捐赠小到信札大到别墅 丰富鹭岛文化记忆

2013-07-22 17:30:00 来源: 东南网 
字号  

胡友义生前只要一回鼓浪屿,每天都会去钢琴博物馆看看。

      □早报记者 丰晓飞 文/图

      厦门市博物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院、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厦门有各类展馆,丰富的馆藏展品,总能引起参观者精神上的共鸣。厦门市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社区爱心书屋、街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厦门有各类图书馆,大量的书籍,满足了人们阅读的欲望。

      然而,很少人会注意到,在这些展馆和图书馆中,许多展品、书籍和资料等,来自于民间捐赠。厦门市博物馆中的许多展品,是向市民征集来的;不久前逝世的爱国华侨、澳大利亚著名“钢琴人”胡友义,花尽一生积蓄为鼓浪屿捐建了风琴博物馆、钢琴博物馆两个展馆;厦大教授郑启五,把父母一生积存的图书等全部捐赠给厦大;菲律宾华侨杨忠权的后人,为鼓浪屿“申遗”,捐出老别墅……

      名钢琴家

      变卖家产收藏西洋名琴 在鼓浪屿捐建两博物馆

      不少游客到鼓浪屿,都会去参观风琴博物馆和钢琴博物馆。这两个博物馆的捐赠者——胡友义,1936年出生于鼓浪屿,不久前在澳大利亚因病逝世。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灰将于近日运回鼓浪屿,撒进大海,用这样的方式永远投进故乡的怀抱。作为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世界知名的艺术品收藏家,胡友义把自己和祖上的家产倾资于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的创建,他曾这样对自己的亲朋说,“我把毕生收藏的钢琴放在这里展览,是我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

      胡友义收藏了世界各地的110多架古钢琴、80多架古风琴及大量的琴灯,一生无儿无女的他,视琴如子。“他每天都要密切地关注天气的变化,像照顾新生婴儿一样精心呵护这些娇贵的乐器。”胡友义的夫人黄玉莲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回忆说,由于墨尔本白天温度高达40℃,夜晚又会陡降至24℃左右,急剧变化的气温,极易损坏钢琴的音板,因此,胡友义在对钢琴、风琴的日常养护中,除了常规的除尘、上蜡、调音、试弹外,在降温时还会细心地为它们盖上毛毯。

      从1999年开始,胡友义便将自己收藏的这些珍贵西洋乐器陆续运回鼓浪屿,并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建立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王建文,曾协助胡友义全程参与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的建设。王建文回忆说,在每一架琴从胡友义位于墨尔本的家中运往鼓浪屿时,他和太太都坚持亲自监督包装和运输,“就是运到了鼓浪屿,他也是亲自查看各种零件是否齐全”。

    

从小受父母的影响,郑启五也是嗜书如命。

      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内,摆放着英国皇宫用的象牙琴键钢琴,用织布机纸带打孔机械原理制作的自动发音钢琴,近4层楼高的世界最大管风琴……据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馆长朱岩介绍,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每一架琴的摆放位置乃至琴灯的放置,都是胡友义亲自设计的,他每次从国外回到鼓浪屿,每天都会到博物馆来看看,“就是不在鼓浪屿,他也经常从澳洲打国际长途电话来问一问,就像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永远都在他的脑海里一样”。

      厦大教授

      坚信书被翻阅才有灵气 将父母毕生藏书捐厦大

      去年4月5日,厦门大学91周年校庆到来之际,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郑启五教授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父母一辈子积存的图书和资料全部捐赠给厦大。

      对于郑启五的这个决定,有人不解,有人质疑,有人相劝,但郑启五却有着自己的理由,那就是为了完成父母的遗愿,因为父母过世时均留下遗嘱:“把一生积存的所有图书和资料,找机会都赠送给厦门大学图书馆。”而且他坚信“在那发黄的旧纸里,沉淀着思想的厚重并闪烁着历史的幽光”,“书在被翻阅时才会有灵气”,因此“把父母亲一辈子积存的图书和资料全部捐赠给他们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厦门大学,让更多的厦大人阅读到这些佳作,才是最佳的选择”。

      郑启五的父亲郑道传、母亲陈兆璋,分别于上世纪40年代中期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和历史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母校任教,郑道传执教哲学系,陈兆璋执教历史系。“父母都是爱书如命的人,生前把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厦大和他们最爱的学生们,恋恋不舍地走完了教书育人的一生。”郑启五介绍说,父亲甚至在双目失明后,还坚持“阅读”各类书籍,由自己和母亲“代劳”,利用固定的时间阅读给他听。父母积存的图片和资料中,不仅有影响一个时代的《世界知识》(1949-1999)整套杂志;有经济学、历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文丛上千册,其中还不乏著译名家的签名本;还有他们的著作《殖民地问题》、《世界中世纪研究散论》等以及他们参与编写的著译《世界中古史》等。

      在那个特殊的捐赠中,被捐出的还有郑道传、陈兆璋夫妇珍藏的数百封旧信,其中不乏谢希德、施蛰存、谷齐光、叶国庆、姚一苇、王梦鸥等著名教授、学者的亲笔信札和明信片,信札的时间多为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新时期奋发的思想与奉献的情感,也体现了厦大长汀时期的学子几十年如一日的同学情、师生情和母校情,是极为珍贵的文字史料。

    

忠权楼是杨家园4栋别墅中面积最大的一栋,未来将成为鼓浪屿上重要的公益性历史文化展示场所。

      在厦大图书馆资深管理员陈女士看来,这些图书资料极具历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厦大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的缺漏。

      华侨后人

      联名海外亲戚捐老别墅

      筹建鼓浪屿历史博物馆

      为配合鼓浪屿“申遗”,鼓浪屿此前规划筹建一座鼓浪屿历史博物馆,因为鼓浪屿申遗办发现,虽然鼓浪屿拥有风琴博物馆、钢琴博物馆、乐器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等,却没有一个专门介绍鼓浪屿人文历史的博物馆。这一设想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市民的热情支持,白桦就是其中一位。

      据厦门文史专家、鼓浪屿“申遗”顾问何丙仲介绍,鼓浪屿历史博物馆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选址老别墅,并在这栋老别墅内进行陈列布展,从鸦片战争爆发打开中国的大门开始,原汁原味地再现帝国主义侵略厦门的历史。

      “先人修建楼房,目的是为了让它们保存下来,并能得以充分利用而体现价值。”在获悉鼓浪屿要筹建鼓浪屿历史博物馆后不久,白桦就向管理会提出捐赠杨家园忠权楼用作鼓浪屿历史博物馆馆址的建议,并不遗余力地多次到海外联络杨家后人的签字捐赠联名书。

      杨家园位于鼓浪屿八卦楼的侧旁,包含4幢风格统一的红色洋楼,由菲律宾华侨杨忠权兄弟于上世纪20世纪初兴建,忠权楼是最华美典雅、面积最大的一栋。白桦是地地道道的鼓浪屿人,杨忠权是他的曾外公,小时候,他和母亲居住在杨家园内。后来,由于父亲工作原因,一家人搬到厦门岛内居住,上世纪80年代初,白桦一家移居香港。

      “听说鼓浪屿管委会要建一座鼓浪屿历史博物馆,杨家继承人很乐意把这栋别墅捐出来,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用作公益,用于公共事业。花园里面可以立一座碑,介绍主人创业的经过。我们还希望在楼上保留一个房间,摆放祖先的照片,海外的子孙回到鼓浪屿时,可以到这里献花,祭拜祖先。”白桦介绍说,杨忠权后人将忠权楼捐献给祖国,过程颇费周折,仅法律文书就办理了两次,2011年杨忠权后人经过努力,终于将相关法律文书全部办理齐全。随后,白桦作为杨忠权后人的代表,开始着手与管委会共同办理忠权楼产权过户事宜。

    

      据了解,杨家园是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也是鼓浪屿“申遗”53个核心要素点之一。忠权楼产权变更为国有后,将成为重要的公益性历史文化展示场所。

      厦门现有包括厦门市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院、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等在内的大小博物馆20多个,在民间还有不少各类藏馆。来自各个渠道的捐赠,扩大了展品的类别、丰富了展品的内容。

      如此前厦门华侨博物院收到的市民捐赠“侨务委员会奖状”、“云南侨务处指导科致陈寿全函”,佐证了华人华侨热心爱国的史实。又如正在筹建的鼓浪屿历史博物馆,获赠15份外侨调查表,这些调查表记录了当时所有在鼓浪屿上生活的外国侨民名单,内容包括姓名(中英文)、任职单位、出生年月、亲戚朋友、兴趣爱好、进出鼓浪屿记录等等,为探寻鼓浪屿外国侨民历史提供了佐证。

      各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持续收到大量此类来自民间的捐赠,在传播历史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增进了市民对厦门历史文化及闽南特色文化史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个厦门的文化内涵。

      来自民间的珍贵史料

      让鼓浪屿“申遗”更自信

      有关鼓浪屿“申遗”,总能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如鼓浪屿历史博物馆筹建之初,面向社会征集有关鼓浪屿的文史资料时,有人捐赠了6件基督教会鼓浪屿文史资料,它们的珍贵之处在于都被译成了闽南语。又如在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管委会2011年6月11日举行的“申遗”文物史料捐赠仪式上,得到了洪卜仁、何丙仲、潘维廉、蒿志强、洪明章和白桦等6位捐赠人的支持,他们分别向鼓浪屿申遗办捐赠了珍藏多年的珍贵史料。

    

      据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叶细致回忆,这些无偿捐赠的文物史料,多为1949年之前有关鼓浪屿社会历史变革等方面的史料,如美国人潘维廉先生捐赠的史料,是一名英国传教士写于1914年的《翠竹之畔》,内容多为他在厦门的见闻实录,书中附有30多张厦门及鼓浪屿的老照片,尤其珍贵。

      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捐赠的,是珍藏多年的3张鼓浪屿老地图。第一张是1933年英国人绘制的鼓浪屿地图。第二张是1908年的鼓浪屿地图,是美国作家毕腓力附在《厦门概览》中的一张地图。第三张则是1975年的地图,来源于鼓浪屿史料小组, 这张地图上,绘有许多旧工厂,现在已经消失或搬出鼓浪屿,人们只能从地图上去回味这段历史。

      白桦捐赠的是公共租界时期老票据,其中不仅有侨批、银行的票据、民国时期洋人的结婚证书,甚至还有公共租界时期工部局颁发的养狗证,证明中国的第一个养狗证出现在鼓浪屿。何丙仲捐赠的史料,包括鼓浪屿工部局和外侨报告书、郁约翰传记资料集等共16份,为人们了解鼓浪屿公共租界时期社会管理状况提供了历史依据。

      叶细致说,这批史料都可作为鼓浪屿“申遗”的实物依据,给人直观的印象,它们的出现,势必让鼓浪屿在“申遗”的道路上,显得更有把握,而且更加自信。

      家中珍藏捐献博物馆

      让更多的人认识厦门

      厦门市博物馆自1983年筹建以来,长期致力于各类文物的征集和保护。迄今为止,上至远古、下至现代的各时期文物收藏已初具规模,现有馆藏文物近2万件,展品包括历代陶瓷器、书画、典籍与契约文书、玉器、铜器、木雕、石雕、民俗文物、民间音乐文物、国际友谊礼品等,已经鉴定的三级以上的文物约2000件。

    

      “多年以来,来自民间的持续捐赠,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展品内容。”厦门文史专家、鼓浪屿郑成功博物馆原馆长何丙仲介绍说,厦门市博物馆现有的馆藏文物,不仅展现了厦门自然演化、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也生动再现了厦门城市建设与发展历史,为厦门的历史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位于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的新馆筹建之初,向全市发出征集文物的号召,得到了许多市民响应,纷纷将家中珍藏的文物慷慨献出”。

      据厦门文史专家、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龚洁介绍,厦门市博物馆新馆在原有的基础上,从原来单一的厦门历史主题,扩容到了四大主题陈列——《厦门历史》、《闽台民俗》、《古木雕石雕大观》和《中国民间乐器》。为了充实馆藏,展现历史文化,厦门市博物馆借助面向社会征集与以上主题陈列有关的内容以及历代名瓷(尤其是德化名瓷与官窑瓷器)、福建木雕石雕精品、玉器精品、闽台名家书画作品等文物、标本、史料,成功将博物馆打造成了闽台历史文化重要的展示窗口与交流平台。

      厦门华侨博物院是一座包括侨史、文物、自然等展馆的综合博物馆,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带头捐款倡办。据了解,厦门华侨博物院目前的展品中,不少是陈嘉庚于耄耋之年亲赴北京等地征集的文物中选取的青铜器、陶瓷器、字画等。来自厦门华侨博物院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院建院50多年来,坚持免费开放,已接待海内外观众200多万人次。平时除了有大量的散客前来参观外,还有来自全国中小学团体夏令营的小观众,以及来自海外的华人华侨团体专程前来追思历史。

      据厦门华侨博物院工作人员杨阳介绍,近年来随着民间捐赠文史资料的持续增多,厦门华侨博物院的展品更加多样化,让更多海内外观众更直观地认识厦门的文化和发展史,以及整个中国华侨历史。

      

      我国法律对民间文物捐赠和捐献作出了精神和物质鼓励的规定,鼓励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或者出借给文物收藏单位展览和研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尊重并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对捐赠的文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

    

      何丙仲介绍说,厦门曾在2003年8月l日颁布过《厦门市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厦门实际,对捐赠保护、受赠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应的细则。

      对于文物捐赠,厦门为捐赠者颁发纪念证书,并对个别收藏品提供一定的现金补贴。

      最小的簧片风琴

      在鼓浪屿风琴博物馆,最小的簧片风琴是一个早期欧洲街头流浪艺人使用的小风琴。这种小风琴外形小巧,大约只有80厘米长,30厘米高,由于体积小,便于携带,曾风靡欧洲一时。据工作人员介绍,如果将风琴的下半部收起来,就成了一只皮箱。

      世上最好的管风琴

      产自英国的这架管风琴诺曼·比尔是由全世界最好的管风琴制造商罗门彼尔公司于1909年制造完成的,琴身高达6米,由1350根音管组成,有3层键盘和21个音栓。最难得的是,它还保存着完好的手摇风箱系统,成为世上少有的既能用电力鼓风又能用人力鼓风的管风琴珍品。据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台庞大的管风琴可算是20世纪初世界管风琴制造业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管风琴家族中最好的产品。

      华侨捐建的博物馆

      厦门华侨博物院是由陈嘉庚捐建的,它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博物馆,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博物馆。

      村民捐的“抓周”道具

      在厦门市博物馆《闽台民俗》主题陈列区,由翔安区新圩镇村民陈先生捐赠的簸箕,常常能吸引不少观众的目光。据悉,这个簸箕是闽南习俗“抓周”用的道具。当小孩满周岁时,家人预备象征各行各业的小物品若干种,放在簸箕里,让孩子上前任意抓取,以先取之物为准,卜定其日后志向、专长、兴趣和前程。

[作者:张玉玺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