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专家:不妨多几双“眼睛”看碳排放数据

2012-12-04 11:00:00 来源: 解放日报 
字号  

 

  昨天,英国丁铎尔中心公布的科研报告中,一个排名令人关注: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国家和地区中,中国(28%)、美国(16%)、欧盟(11%)和印度(7%)靠前。究竟如何看待这组数据?专家认为,不妨多准备几双“眼睛”。

  不应囿于数字绝对值

  “这组数据如果说在技术上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在社会经济意义上则是不成立的。”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全面了解中国碳排放情况,不应囿于数字绝对值。

  复旦大学环境系教授董文博举例,如果从人均统计数据来看,虽然近年来中国人均碳排量有所上升,但最新统计显示,人均排放量是6.6吨,低于欧盟的7.3吨,更远远低于美国的17.2吨。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是制造大国,在生产过程中,也为其他国家承担了非常可观的碳排放。复旦-丁铎尔中心去年提出碳排放转移的概念,首次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判断国家和地区应承担的隐性碳排放责任。统计显示,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0%~30%是为美国、欧洲和其它国家提供的相关产品与服务有关的,这意味着西方国家把二氧化碳排放转移了过来。这一情况在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同样发生。

  添一双发展的“眼睛”

  “碳排放不仅是环境问题,在当前更是一个发展问题,”李志青的话意味深长。

  在他看来,此次报告发布的背景耐人寻味。其一,11月26日-12月7日联合国在卡塔尔多哈举办气候变化大会,本次大会的主要意图是为2015年制定全球统一碳减排框架而确定时间表,与中国有紧密关系的核心要点在于如何逐步放弃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双轨制”原则,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如果从2013年开始国际碳减排框架逐步从“双轨制”转向“单轨制”,中国将会因此承受更多的碳减排压力,进而极有可能损及国内的社会经济成长。其二,在本次联合国多哈气候变化大会前夕,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曾相继发布名为“排放缺口:哥本哈根协议可以实现2℃/1.5℃目标吗?”和“降温:世界难以承受4摄氏度”的两份重要研究报告,这两个报告都提出了全球碳排放失控的警告并催促国际社会加紧应对步伐,但其中并无 “中国碳排放世界第一”的说法,也没有对全球各国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对比。就此而言,上述两份报告兼顾到了各方的利益和顾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尚无各国官方认同的碳排放计算标准和核查手段的情况下,现有的国别排放数据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李志青认为,国家气候变化应对和相关碳减排政策的出发点应服务于经济发展,当前则体现为倒逼经济转型、产业优化升级。他说:“中国的碳排放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实际上也是在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提供 ‘红利’,作出贡献。”

  多一双历史的“眼睛”

  董文博也提供了一双历史的“眼睛”。

  曾有一个对中、美、日、印、加等十三个国家自1850年以来的碳排总量估算,中国的历史累积排放在总量中所占比例仅为美国的1/4左右。若算上人均水平,中国的历史积累不及总量1%,远远低于美国的21.3%,加拿大的16%,英国的16.4%。

  另一组数据是:1990年以来,全球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下降了15%,发达国家平均下降了22%,美国下降了27%,发展中国家平均下降10%,中国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下降了50%。

  董文博说,应该看到,中国在碳减排这一块做了很大的努力。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从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到了1.034吨标准煤,也就是降低了19.1%。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也可以看到国家把减排目标确定为万元GDP能耗降低16%。“十八大报告中,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并且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我们正在为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上数据可以作为警示。”  本报记者 彭德倩

[作者:宋亚芬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