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到古印度(今伊斯里兰卡)游学取经的我(中)国佛教高僧法显大师(338/342-423)至今在斯里兰卡的名声家喻户晓。
2010年9月19日,中斯两国佛教界、学术界在北京灵光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东晋高僧法显西行斯里兰卡1600年学术研究会。
鲁迅先生曾用13天抄完法显大师的《佛国记》,并将西行求法的高僧比作“中国的脊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脊梁”法显大师筚路蓝缕的事迹,最近笔者以崇拜之心重温其大作《佛国记》及《摩诃僧祇律》等佛学译著资料。同时在阅读当代几十篇有关论文中,发现学者对法显大师有一致的赞扬:
坚定佛教信仰,严格持戒,爱国爱教,携回经律充实祖国文化,促进佛教健康成长。《佛国记》保存祖国古边疆地区及印度等国翔实的佛教圣迹、地理物产,历史政治文化等史料。
一、 誓取经律利人天
法显“有三兄,髫而亡。父恐祸及显,三岁便度为沙弥。”(梁朝慧皎《高僧传》)毘尼(即佛教完整戒律)规定7岁才能为沙弥,但当时毘尼未传汉地,法显得以3岁就出家。僧团承担法显成长重任,借此向四周民众显示佛门广大威力。《高僧传》记载一件法显20岁时的故事:
“显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时有饥贼欲夺其谷,诸沙弥悉奔走,唯显独留语贼曰:‘若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耳。’言讫即还。贼弃谷而去。众僧数百人,莫不叹服。”
世间法律不因贫困抢劫而放任。但佛陀法律要求弟子慈悲世间,遇盗不许抗争。故“诸沙弥悉奔走”,相契毘尼之义。而法显独留慈悲抚慰饥民须谷就取的同时,宣释布施功德精神深契佛陀慈悲本怀。过人胆略、慈悲威仪。“众僧数百人”,显然是指法显所居佛寺僧数。青年法显已是其中出类拔萃的法门龙象。
20岁时,法显受具足戒成为比丘。《高僧传》赞其“志行明敏,仪轨整肃,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东晋隆安三年(399),60余岁的法显大师与同契四人踏上往古印度寻求毘尼的征途。
“死为不离之友情,老为难绝之友爱。然所得知不死者,可冀健全保百寿”。(经律被喻为甘露,甘露即不死药。《南传大藏经》38册)。
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60余岁法显大师以无我无畏精神携带“老死朋友”,为祖国佛教“经法虽传,律藏未阐”的现状远赴古印度,誓取经律甘露,坚信无病长寿归国。
以14载坚毅意志成功取回经律的法显大师,西行路上却是怀着对祖国挚爱思念情愫。《佛国记》载:“法显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晋地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这件事是在410年,法显在斯里兰卡古都佛殿,看到来自祖国晋地客商所献的扇子,大师情系祖国,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
412年,法显大师携带十几部经律及佛像等在青岛崂山登岸。回国的法显大师轰动教里教外。从此中国佛教界掀起长达1000多年西行求法“留学运动”(梁启超语)。到了唐朝,就有玄奘高僧西行取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418年,法显大师与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摩诃僧祇律》40卷(律即毘尼)。1600多年来,唯中国汉传佛教保存古印度佛教5部毘尼。这5部毘尼,互动互补,相得益彰地指导佛教僧团如法如律严持戒行和谐社会。
417年,法显大师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观念明确译出,不但震动佛教界,并指导中国佛教后来发展的方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有情众生都具慈悲心,都能修学成佛。“佛心本是多情物,护念众生无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