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中国因素”为世界注入正能量

2012-10-31 07:04:00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您好!”、“有什么能帮助你?”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李斯堡小镇的奥特莱斯购物广场的品牌专卖店里,中文导购的招呼让中国顾客备感亲切。记者注意到,这家购物中心的其他时尚品牌商店也大多配有中文导购。华盛顿一家专门接待中国游客的运输公司经理告诉本报记者,在夏天旅游旺季,该公司一个月要接待400个中国旅游团。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消费不振情况下,中国游客给美国旅游和消费业带来了一丝难得的暖意。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美国,南非总统府前的小商贩也会用流利的中文与中国人做生意并对中国的事情如数家珍。

  驱动力

  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撰文指出,不管你是否认为亚洲世纪已经到来,全球经济地理的中心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而中国处于前沿和中心的位置。他表示,世界经济迫切需要新的增长引擎。由于其持续强劲增长以及务实的经济政策,中国正好可以为全球提供这种驱动力。

  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坚定地看好中国。针对西方一些人提出唱衰中国的言论,罗奇认为,这是他们以固有的思维方式看中国的结果,不值一驳。罗奇认为,中国经济仍有巨大发展潜力,中国对美国乃至世界仍然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不久前,德国智库贝塔斯曼基金会在华盛顿举办的一个论坛上,美国劳工部长希尔达·索利斯表示,美国政府致力于与中国建设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她向中国人发出邀请,“请你们来美国”,在美国旅游、购物、消费。她表示,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伙伴发展起来,美国也会受益。

  转变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球策略执行总监、荷兰前教育文化与科学大臣奈丝安女士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和政府“两只手”都有效发挥作用,效果明显:近10年来中国经济超过其他所有经济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逐步从“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实验室”。对于这些进步,奈丝安列举了5个方面:汽车企业已开始将业务“外包”到美国;外汇储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新能源技术已然领跑世界,在世界气候问题谈判上也越来越有话语权;推动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改革上不断发力;在国际地缘政治上成为一支“支配性”力量。

  在自身完善的基础上,奈丝安强调,中国发展还给世界经济带来三个转变。一是带动了全球经济格局发生转变,即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而传统经济大国贡献比重缩小。二是国际市场份额正从传统西方大国企业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企业易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新能源、汽车、电信等领域已迎头赶上,传统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逐渐失去竞争优势。2012年中国内地有73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且连续9年保持增加的势头,就是有力的证明。三是商业模式的转变。在投资问题上,西方企业必会优先考虑资本、劳动力和科技等三要素。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那些有“国家支持”、有实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大多资本充足。

  渣打银行南部非洲总经理乔治对本报记者表示,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中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对非洲国家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已经成为非洲各国经济的重要部分,中国投资激发了非洲各领域的发展潜力。

  南非大学学者帕鲁克对本报记者表示,10年来,中国经济充满活力和生机。中国已经崛起为工业和出口大国,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10年间,作为全球主要投资地,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带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对传统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产生巨大影响。

  支撑力

  谈到如何看待“中国因素”带来的转变时,林毅夫认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中国的增长将为发达国家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出口提供市场。对于在国际分工中仍以供应农矿产品为主的国家,中国的消费和生产需求将为这些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支撑。中国政府和企业将继续为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同时,中国正在进行产业升级,这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空间。在产业发展的国际扩散模式中,中国将不只是“领头雁”,更有望成为“领头龙”。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达戈对本报记者表示,依据经济总量和未来在全球的地位,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领导性大国,这有力地促进了以二十国集团为代表的全球经济治理平台的均衡发展,推动了新兴市场国家利益诉求的表达,使全球经济治理机构向着更具代表性和公平性的方向发展。

  奈丝安表示,欧洲目前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紧缩财政抑制经济增长,如何推动增长?怎样实现经济转型?欧洲模式无疑需引入“中国特色”。欧洲需要修复自由资本主义,在平衡自由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方面向中国学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只有一个引擎的“孤掌”肯定“难鸣”。如在解决生物能源与粮食供应矛盾时,仅单靠市场肯定行不通。这一点,中国政府很好地平衡了农业中生物燃料和粮食供应。

  奈丝安告诉记者,中国在继续发展变化,她也在继续关注并思考“中国因素”对世界的影响。西方国家在经商和选择生活方式方面,是不是应该借鉴中国特色?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些中国的价值观?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她已准备撰写一本书,题目初定为《中国因素的国际影响》。

  本报驻美国记者 吴成良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孙天仁 本报驻南非记者 苑基荣

[作者:贾亦夫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