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不同人吃派后“醉酒”度不同
实验目的:观察试吃蛋黄派后,不同人的酒精测试结果是否一样。
实验过程:取出三个蛋黄派,分别分给三位志愿者。三人吃下后,不喝水,立即向酒精检测仪吹气。检测仪显示,三人的酒精浓度检测结果分别为73mg/100ml、53mg/100ml、50mg/100ml。
实验分析:不同的人对酒精的敏感度不同,反映出来的结果也不同。这跟人的酒精耐受力有关。
实验2
藿香正气水一瓶测出“醉驾”
实验目的:试吃不同食品和药品后,观察酒精测试结果是否一样。
实验过程:将1个可可派、1瓶酸梅汤饮料、1瓶藿香正气水分别给三位志愿者。三人食用后,不喝水,立即向酒精检测仪吹气。检测仪显示,三人的酒精浓度检测结果分别为44mg/100ml、0mg/100ml、271mg/100ml。
实验分析:不同的食品和药品中,食用酒精的浓度和分量不同,反映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同。
实验3
漱口能清除口腔内酒精
实验目的:观察喝水是否能降低口腔内酒精浓度。
实验过程:实验2中,喝完藿香正气水的志愿者,喝两杯纯净水漱口,3分钟后,向酒精检测仪吹气。
酒精检测仪结果显示,志愿者口腔中的酒精浓度为0mg/100ml。
实验分析:酒精易溶于水,喝水能够将口腔中的酒精更快地清除。
实验4
吃蛋黄派越多酒精浓度越大
实验目的:吃蛋黄派的多少,是否与酒精浓度有关;随着时间推移,口腔内酒精浓度是否会降低。
实验过程:选出两位志愿者A、B,分别吃1个、两个蛋黄派。吃完后,立即向酒精检测仪吹气。
A、B的测试结果分别为:刚吃完50mg/100ml、80mg/100ml,1分钟后16mg/100ml、21mg/100ml,2分钟后6mg/100ml、7mg/100ml,3分钟后均为0mg/100ml。
实验分析:食品中酒精挥发较快。
- 分析
口腔积聚酒精致暂时超标
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在机动车驾驶人的每100ml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mg为酒后驾车。确实有很多含有酒精的食品、饮料,驾驶员食用以后可能测出酒精含量。
以前还流传过豆腐乳、某些果汁饮料等食用后被测出口腔内酒精浓度超标,一交警介绍,不同的人对酒精的敏感度不同,反映出来的结果不同,跟人的酒精耐受力有关。
“这些含有食用酒精的食品其实只会短时间在口腔积聚酒精,随着时间变化,酒精浓度会挥发而大大减少以至消失。”他称,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驾驶员不太可能刚吃完这些东西就被检测酒精含量。
- “易致酒驾”的食品药品
食品类:腐乳、果啤(配料里有啤酒花)、醉蟹(螺、虾)、糟鸡(肉)、啤酒鸭、酒酿圆子等。含糖量高的苹果、香蕉、梨、猕猴桃等,如储存不当,会产生酒精。平时吃的木糖醇口香糖,里面也含有酒精。
药品类:藿香正气水、正骨水、十滴水、消咳喘糖浆等一些中成药的成分中含有酒精,易被测出“酒驾”。《中国药典》的记载表明,下列品种含有酒精:寄生追风液、十全大补酒、舒筋活络酒、胡蜂酒、国公酒、三两半药酒等酒剂;云香祛风止疼酊、姜酊、颠茄酊、远志酊等酊剂。不包括外用的酊剂、搽剂、喷雾剂等。一些注射液也含有乙醇,比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等。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刘春瑞郭超 实习生 徐晗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孙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