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漫步佛罗伦萨

2012-07-17 16:09:00 来源: 百度新闻
字号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确信我们一生中还会重见此地一次,只为眷恋它转瞬即逝的艳丽。

  900多年的岁月摧残,背负着文艺复兴的硕果,密集无数的文化古城(6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群)和一个完整无缺的瑰丽艺术天堂,用来纪念我们在这片拥有无数故事的土地上踏过的每一个脚印,象征意义不仅仅是在照片留下我和她以及那座宏伟但不符合当代审美标准的建筑物的标记,也不仅仅只是参拜但丁和乔托等先驱,更不仅仅为了听到王尔德和背着沉重但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佛罗伦萨给现代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重要历史建筑和历史珍品……

  不管是我们问遍身边所有人,还是被身边所有人问遍,佛罗伦萨(Florence)比起罗马和米兰,更脍炙人口。情诗王子徐志摩将这座城市译作“翡冷翠”,听听这样的名字,便足以唤起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美好遐想。城市的每一个字符,都确是一座比翡翠更无价的艺术名城的古代奥义守护符。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如果说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那么它的最初的曙光却是从佛罗伦萨升起的。15至16世纪它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无论在诗歌、绘画、雕刻和建筑方面,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意大利朋友提起佛罗伦萨,都为拥有这古代文化的圣地而自豪。它的艺术宝藏和历史上许多世界闻名的伟大艺术家的遗迹,至今仍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建筑物,城市群建设并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磨损,触摸过的樯橹或者尘灰都能感觉到文明被革新的状态和其生生不息:

  住在圣母百花大教堂附近,摒除不属于此地游客的杂音,教堂圣歌在细语颂唱,教堂的墙面全部用白色、深绿、粉红三色大理石建成,颜色搭配简单而典雅。正面墙壁上有很多白色大理石雕塑,细致精美却不奢华。佛罗伦萨的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想把教堂的穹顶建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穹顶,而疯狂的更是设计者布鲁内勒斯基居然不画一张草图,不作任何计算稿,完全凭心算和精确的空间想象,开工建造高91米,直径45米的大教堂圆顶。这个浮在鱼骨型结构上的圆顶,光线尽头荡漾着的起伏跌宕的节奏,让人不得不惊叹它的美感。这座前后花了150多年时间的努力才最后完工的大教堂,能不为佛罗伦萨赢得“百花之城”的美名吗?

  漫步在佛罗伦萨的街头,能发现这座城市的美是独特的,它恬静幽雅,古色古香,自然景色的美和艺术的美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当你穿过百花大教堂,来到以文艺复兴主义之父乔托命名的钟楼广场后,第一时间,便能看到乌菲兹美术馆(Uffizi)。作为意大利最大的美术馆,收揽除意大利大部分还有其它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杰作。人群总是首先在有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和“春天之神”驻足;然后,沉迷于达芬奇的“三博士来朝”;以及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每件珍品,都渗漏出每一位神匠在文艺复兴浪潮推动下的艺术创造力,令人发出惊叹之声。

  特别是当你置身在雕像林立的广场,置身在那些教堂、宫殿和古建筑群的周围,望着那作为佛罗伦萨象征的,用各色大理石砌成的钟楼;望着那巍峨的宫墙,那石头铺成的街道,那铃声叮叮的马车,那街道两旁古老商店陈旧的门窗,你简直就像进入了一座中世纪城市,亲身感受到它浓重的宗教色彩和古老的文化气息。在这个城市里,你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任择其一角,拍摄下像油画一样的很有特色的照片。

  佛罗伦萨全市可寻觅到3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以及不少宫殿和教堂和钟楼。每一片土地上都能找到称得上世上唯一的珍品,以至于米开朗琪罗平生最负盛名的雕塑是《大卫》像,一直竖立在米开朗琪罗广场(几百年后才收入佛罗伦萨学院收藏),让天下的女士臣服,天下男士为其进行毕生的竞争。这座洁白如玉的大理石雕像,比复制品要好多少倍,它庄严善良的神态,健壮有力的体魄,简直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一种战斗力量的体现。如果说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能反映出当时整个时代的风貌,那种现时代被理解为愚昧和不解的勇于冲破中世纪封建、宗教统治下的黑暗、愚昧和野蛮,向往自由、进步和人道主义的时代精神。

  即使思绪万千,唯有对着流淌的河水感叹,让江河饮下心中的苦闷和痛楚,或许对于国外生活的人们,这是最好的疗伤处。每当日出日落,夕阳西照时,会去阿尔诺河边去走一走,是全民都能享受到的幸福。横跨很多座造型优美的古桥,每座古桥都记录着一个昔日的传说。当然最为知名的是位于三圣桥下边的“旧桥”,那是阿尔诺河上的唯一的廊桥,像一条“空中走廊”,把乌菲齐美术馆和它的比蒂宫殿连成一体。其不朽传说,不仅来自于二战时候把这里所有的桥梁炸掉,只剩下它独自守候,它演绎过但丁的“廊桥遗梦”,并让著名画家亨利•豪里达炮制出油画《但丁与贝特丽丝邂逅》中所描绘的但丁与贝特丽丝相遇并一见钟情的情景。这故事的开始决定了但丁一生的哀伤和思念,为此成就了《新生》,以及世人知晓的《神曲》。(摘自:法国《欧洲时报周刊》,作者:周志诚)

[作者:周志诚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