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环境污染如何遏制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

2012-07-17 14:43:00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  

  ◎突出环境问题怎么破解

  2010年,某地矿区污水池渗漏造成周边水域污染,居民不得不抢购纯净水。

  2011年,某石油企业海上作业不慎,导致大面积海域污染,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受到重创。

  2012年,某蓄电池企业违法排污,儿童吸入铅污染的空气和进食铅污染的食物后导致血铅超标。

  ……

  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百姓心声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要沙粒拂面,勿让酸雨绵绵。

  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在抱怨环境问题时,也该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我做好了吗?”

  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

  天空是蓝蓝的,那是小鸟自由飞翔的家;河流是清清的,那是鱼儿欢快畅游的家;祖国大地是绿绿的,那是亿万人民充满幸福的家。

  我国目前尚有部分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大量的城市人口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摆在环境保护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环保为民的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认真抓好水、空气、重金属污染等防治工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

  抓好水污染防治。2012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应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在一些地区中小河流和沟渠有水皆污,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水系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通过财税优惠、项目倾斜等措施,鼓励一些地方率先摘掉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帽子,让其休养生息。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十二五”期末全国城市要平均达到85%以上,东部发达地区城市要超过90%。

  抓好空气污染防治。近年来我国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令人忧虑,区域性阴霾问题越来越突出。要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打响一场以降低PM2.5浓度为重点、提升空气质量的攻坚战。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提升车用燃油品质。按照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抓好监测,“十二五”期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将分阶段形成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等新增指标的监测能力,及时发布信息,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2011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25亿辆,机动车污染成为大气环境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群众以实际行动倡导绿色出行。

  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仅2011年,全国就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其中9起为血铅事件,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当前,应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严禁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对造成污染的重金属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和限产限排等。

  此外,农村环境保护、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处理、垃圾围城和城市噪声等突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活,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也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环保长效机制怎么构建

  在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面临尴尬境地:虽然花了很大力气去治理环境污染,但污染问题依然照旧,甚至还有加重趋势。

  之所以这样,原因很多,归根结底是没有形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我国环境保护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环境保护的很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必须探索建立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2011—2015年,中央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2011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为136亿元。

  落实政府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要对环境质量负总责,把环境保护摆上议事日程。建立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于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完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条件。各级财政要把环保投入列入年度预算,保持合理增长。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贸易、信贷、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政策传真

  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考核的地方实施区域限批,暂停审批该地区除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项目,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摘自《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引入市场机制,用好经济杠杆。污染治理不能单纯依靠法律和行政力量推动,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是长久之计。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

  健全监测体系,织密防控网络。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耳目,是参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依据。监测数据是环保部门最大的资源。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扩大监测范围。建立快速高效的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突发事件预警体系。

  环境保护是涉及人人的事业,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共同创造一个美好家园。

[作者:王珊珊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