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房企蜂拥抢滩城市综合体开发

2012-07-17 10:47:0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字号  

  楼市调控下,是什么动力驱使,让不少原本属于纯住宅开发的房企,蜂拥抢滩城市综合体开发?

  目前,成都已建和在建的城市综合体项目110个左右,成都能消化得下吗?

  为避免城市综合体泛滥,成都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目前专门出台了首个规范性文件。

  据资料显示,成都市目前商业综合体(俗称城市综合体)项目110个左右。按目前规划,到2015年,成都城市综合体总面积将达到2757万平方米。届时,成都城市综合体密度,将远超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面对严厉的楼市调控,为何那么多房地产企业蜂拥抢滩城市综合体?造成城市综合体泛滥的症结何在?怎样才能走出城市综合体泛滥怪圈?华西都市报记者连日来多方采访,试图揭开城市综合体“大跃进”原因。

  壹问

  凭什么“大跃进”?

  根据四川中原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成都主城区出让的15宗土地中,大部分为商业用地。即使今年拍卖出来的成都郊区、市、县建设用地,商业地产也占据了很大比重。其实,今年来,商业用地比重远超住宅用地比重现象,不只成都,全国亦然。

  近期,上海浦东新区集中推出康桥、航头、新场、宣桥、惠南等5个镇的5幅用地,均为城市综合体地块,根据官方说法,这五大城市综合体将和迪斯尼同步启动,

  并分享迪斯尼客流。在北京,当住宅用地备受冷落,出让价下滑背景下,商业地产却大行其道,依然风光无限。无论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北京,还是内地城市,商业用地为何一枝独秀?频频催生出那么多城市综合体?

  贰问

  凭什么让开发商前赴后继?

  “开发城市综合体,主要是便于融资。”成都市某地产公司王先生一语中的。王先生所属的公司,曾从事纯住宅开发。去年,公司也随大流,迷上了城市综合体开发。谈及开发城市综合体的好处,王先生给记者算了笔账:如果开发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需要投资20亿元,那么,因为项目为商业地产,便可向银行借贷10亿左右。另一方面,因为城市综合体还涉及少量住宅产品,或者说公寓等业态的开发。如果开发商首先开发住宅或者公寓内产品,公司通过出售这部分物业产权,又可以回笼很大部分资金。一来二去,公司就没有了资金的压力。

  据记者走访发现,受调控影响,纯住宅用地的开发难度非常大,相反,如果是开发城市综合体,其面临的贷款难问题就迎刃而解。据介绍,大部分城市综合体项目,都兼容少量住宅开发。与纯住宅的开发融资不同的是,银行除了可给予城市综合体项目借贷外,政府还考虑到城市综合体建成后,将会对税收有所拉动,在开发过程中给予开发商政策支持。又因为城市综合体项目中配备了一定比例的住宅,开发商可以通过综合体项目融资,再通过住宅销售变现,由此完成了借道融资的全过程。除此之外,开发商也可能通过商业用地来建“类住宅”,即所谓酒店式公寓,虽然产权没有70年,但因为不被限购,也成为目前大量房地产企业选择的产品类型。

  综合众多有利因素,就不难看出房地产企业为何那么热衷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了。这也难怪,诸如万科、保利、招商等地产企业,为何争着“半路出家”,抢滩商用地产的开发。

  叄问

  成都能消化这么多综合体?

  “目前,成都商业综合体已经有114个。”四川省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冉立春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截至2015年,成都商业体量将新增1000万平方米左右。而据相关资料介绍,根据目前规划,到2015年,成都城市综合体总面积将达到2757万平方米,比目前的商业体量再翻1.5倍。成都城市综合体与住宅的比值,将远超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尤其是面对楼市调控的今天,成都城市综合体迈入了“大跃进”时代。

  记者观察到,城市综合体的足迹,已不限于成都主城区。甚至在双流、彭州、大邑等郊县,目前也出现了城市综合体的身影。而城市综合体呈扎堆现象,主要集中在成都南部的天府新城。在这个区域内城市综合体的开发者中,不乏众多国内一线的品牌开发商。在这些开发商中,有的甚至原来只是从事纯住宅的开发,对于开发城市综合体,算是“半路出家”。

  面对不断崛起的城市综合体,作为一个内地城市,成都能否消化?谈到这个话题,冉立春只是摇了摇头。他说,地球人都会知道答案。事实上,对目前不断崛起的城市综合体现象,不少地产人士同样表示出了担忧。

  措施出台:城市综合体不能随便建

  城市综合体泛滥现象,已经引起城市规划部门高度重视。今年5月7日,成都市规划局颁发《成都市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管理补充规定(试行)》规定,这也是成都市明确针对城市综合体而制定的首个规范性文件。新规从2012年6月7日起实施。新规对城市综合体首先作出了如下界定,即以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商业、办公、酒店、会议会展、文化娱乐、体育等城市功能)为主导,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城市功能组成,以轨道交通节点为支撑,最终形成的一个由建筑空间、内部功能、交通流线相互有机结合的具备较大建设规模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开发商不能随意修建城市综合体,修建城市综合体必须符合多个条件。首先,项目应临近轨道交通站点;同时,项目还必须应临两条(含两条)以上道路;临两条道路时,其中至少一条道路的规划宽度应为40米(含40米)以上;临三条道路时,其中至少两条道路的规划宽度应为25米(含25米)以上;临四条(含四条)以上道路时,其中至少一条道路的规划宽度应为25米(含25米)以上;此外,对城市综合体体量也作出了要求,即二环路以内的,不宜小于15万平方米;二环路以外的,不宜小于30万平方米。

  新规影响:开发商被“套”上了紧箍咒

  城市综合体泛滥的症结到底在哪儿?华西城市与房产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温利阳认为,刚需的萎缩以及前几年人们对商铺、商办等产品的热捧,无不刺激着开发商对于城市综合体的热切追求,从利税的角度看,政府部门也乐于看到更多经营性的地产项目在本区内落地生根。然而凡事物极必反,即使成都人再热衷于消费,这么多的综合体也必将导致几年后商业项目恶性竞争,政府严格限制新综合体项目审批就是想控制综合体未来的乱局。一些地产专家表示,出台上述规定,对于一些早已习惯了跑马圈地、疯狂开发的地产开发商来说,像被“套”上了紧箍咒,希望相关部门坚持按新规执行,力避“前紧后松”等现象发生。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仁刚

[作者:陈璞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