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由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今天的国际大都会,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香港是崭新而飞速向前发展,与历史挂钩的文物保育排不上号。事实上,从2008年至今,香港政府投入了20亿元港元用于古建筑的翻新工程。
位于香港九龙旺角荔枝道及塘尾道交界处的一座四层唐楼——雷生春,是香港著名的古建筑,这里不仅可以供游客参观,还是一个中医诊所,兼卖凉茶。
雷生春由雷亮家族建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一层是一间卖跌打药的中药馆,上面三层是雷亮家庭成员的住所。走进这座古建筑,就可以看到雷亮家族的历史:雷亮于1944年逝世后,雷生春跌打药店亦在数年后结业,其后曾用作商住及出租。上世纪80年代开始,雷生春住宅长期荒废,2000年,雷亮的后人提出将雷生春捐赠给香港政府。
2003年10月由香港政府接收的雷生春,真正得到了保育活化。
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参与政府的投标计划,并在32间非谋利的竞争机构中脱颖而出,把雷生春变成一间中药诊所。经过4年的筹划和装修,今年4月25日正式开业。按照政府要求,装修时一砖一瓦都不能改动,其花费高达2900万元港币。
文物保育是什么?“把香港的历史文化建筑地点保护、保存、活化、更新,让我们未来的下一代都能享用这些建筑物。”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说,“衡量一个城市的成功,不单是物质、金钱上的价值,还有一个文化的内涵。能够把香港中环有历史、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恰恰真正显示了特区政府是认真、严肃的处理文化的问题。”
目前,根据香港的文物保育条例,香港共有101个建筑和地点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古迹,这些建筑的拥有人,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要想在古迹里做任何改动,都必须拿到政府的批文。不受法律保护但达到保护等级的建筑,更多达900多处。
而为了减少矛盾和摩擦的出现,香港政府从2008年就提出所有的工程项目在计划的最初阶段都要进行文物影响的评估,详细评定项目会不会影响文物。 “我们不是一边倒,我们希望施政方针不要像钟摆,以前为支持发展轻视文物,现在为文物保育阻碍发展。我们现在采取保育和发展平衡的方案:比如两个都有价值的建筑物,保留特别的,拆掉普通的来新建大楼,增加土地利用,这样比较务实。” 林郑月娥说。(宋利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