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造访国际空间站的第一艘商业飞行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龙”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尽管此行只是一次测试飞行,但对美国方兴未艾的商业太空飞行产业而言,却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也给世界各国的太空探索事业留下了重要启示。
航天飞机落幕,飞船时代到来
“龙”飞船此行主要是向空间站运送货物,经过升级后,这种飞船还可以运送宇航员升空,美国航天局希望它能以更安全、廉价的方式承担航天飞机的功能。
美国为期30多年的航天飞机项目去年寿终正寝,主要原因在于风险和成本过高。航天飞机迄今共飞行了134次,发生过两次灾难,造成14名宇航员丧生。用每百万英里死亡数量来衡量,航天飞机的危险性比喷气式飞机大约高138倍。由于设计上先天不足,航天飞机所能做的只能是工艺上的改进,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成立的调查委员会认为,“尽快用其他航天器替代航天飞机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同时,航天飞机的高运营成本也广受诟病。美国媒体的统计显示,考虑到通胀因素,美国花在航天飞机项目上的资金超过登月、制造原子弹以及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总和。
与之相比,尽管商业飞船的安全性还需要更多检验,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商业企业显然更知道如何省钱,这也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极力推进私营企业进军太空发射领域的重要原因。
按照奥巴马的设想,商业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在近地轨道航天活动中应扮演主要角色,从而使航天局能更集中精力从事深空探险等“更高层次的”科研活动。奥巴马的意图是让美国的载人航天“大业”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烧钱”,无视利润,他要打造美国宇宙开发的多元商业模式,为单纯的军事和科技任务填入丰富的商业内容,使昔日的航天科技向商业太空时代转型。
经验丰富,省钱有道
综观美国航天业的发展可以看到,商业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美国航天局几乎所有项目都会面向各大航天技术公司公开招标:首先由航天局提出项目的基本需求,而后各公司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制作相应的标书,航天局评估后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企业,进一步敲定合同细节。一些所需投入较低的招标计划,甚至会引发全国的设计竞赛,不但公司甚至个人都会参加。“龙”飞船与此前模式的区别在于,它是首个全部由商业企业设计、制造并向空间站发射的飞船。
完备的招标模式使得航天局获得了性价比很高的飞行器。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例,其运送“龙”升空的“猎鹰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费仅为5000多万美元,美国当前垄断大中型载荷发射市场的联合发射联盟平均每次发射要耗资4.35亿美元,欧洲的阿丽亚娜公司和美俄联合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报价也不低。
商业公司参与航天计划,不但可以通过竞争有效压低成本,帮助航天局节省预算,还可以将参与航天计划所累积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进而获得利润。目前,美国航天局通过设立种子基金的方式,鼓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波音、内华达山、蓝色起源4家公司开发可以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太空巴士”。其模式是由航天局设定阶段目标,企业达到目标后可以获得下一阶段资金。通过这种方式,航天局不必担心过多资金打水漂。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与航天局签署了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将向空间站发射12次货运飞船。“龙”飞船此行成功意味着商业企业已具备在近地轨道发射飞船的能力,也使航天局吃下了“定心丸”,可以放心将相关业务交给商业企业。与航天局签有19亿美元合同的另一家企业——轨道科学公司也计划下半年向空间站试射商业飞船。
美国太空政策专家、海军军事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弗里兹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最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太空领域的公私合作非常有必要。以飞机和计算机领域为例,最初也是政府出资进行研发,随后私营企业介入,最终实现了整个行业的繁荣。美国太空产业多年来一直是个“另类”,国有资金一直在主导这一行业,以后更多私营企业的参与将更有助于美国实现长期的太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