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街巷道路变宽延伸的同时,一个个历史悠久的老地名却渐渐消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走进回忆。芦席营、东柏果园……这些南京市老地名正处于“有门牌,无路名”的尴尬境地。素有“民间规划师”之称的热心市民盖星石日前专门给南京市市长写信,直陈这些很有历史的老地名变成了“金贸大街”、“南瑞路”等企业名,让人不禁担心如此更名不仅给附近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甚至会磨灭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 见习记者 张可
扬子晚报记者 仇惠栋 文/摄
“民间规划师”呼吁
莫让老地名被企业冠名吞并了
盖星石在他写的这份名为《保护老地名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的建言中指出,近年南京老城不断更新改造拓宽马路,但由于拓宽后的马路被重新命名或以企业名命名,导致当地一些老路名逐渐消失。他以鼓楼区北部一带为例:“紫竹林路拓宽后,变成了许府巷的延伸段,芦席营北段拓宽后,变成了金贸大街,而在现在的南瑞路上,原来的东柏果园、蔡家巷至紫竹林三路合一了。”盖先生实地调查中发现,原先的老路名仅存于两侧建筑的门牌上,马路已被更名为“金贸大街”、“南瑞路”等新名称。
盖先生说,很多老地名历史悠久,“比如芦席营的名称源于明代,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南京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古都,应该尽量使用老地名,提升城市魅力。”他建议,相关部门应把已经命名的道路恢复为历史名称。盖先生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在探访该地段时,他发现,周围住户对新地名并不认可,特别是老人,都说“没有听说这条路改名”,而且房产证、户口簿、身份证等证件都在使用老地名。
记者探访
老门牌新路名,南瑞路有四种号牌
昨天,记者走访了新模范马路沿线金贸大街、紫竹林、南瑞路等地,发现这些地段确实存在“老门牌新路名”互不统一的情况。在金贸大街黑龙江路路口至新模范马路路口,所有路牌均名为“金贸大街”。而沿线路灯标牌、公交站牌、建筑门牌却仍沿用老地名。例如117路公交车站为“芦席营北站”,沿线的一家信息产业公司门牌号为“芦席营97号”。
在南瑞路上,坐落着企业南瑞集团;在金贸大街与新模范马路交界口的金贸桥边,安放了一座1999年9月南京金贸集团公司与另一地产公司署名修建的石狮,刻有铭文,大意为两公司支援市政建设,修建金贸桥。
金贸大街上一家小区的保安蔡先生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相对于新地名,居民习惯使用老地名芦席营。“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信件地址上还是会写芦席营,所以我们工作人员要特意留心纠正。”蔡先生说。附近几位居民表示,房产证、户口簿、身份证均使用的是老地名,“金贸大街”这一新地名很少能用得上。此外,也有居民反映,家里有客来访时,如果说金贸大街,很难找到在哪,总要多费口舌再做解释。“这地名一改,反而增加了不少麻烦。”
而如今的南瑞路曾经由三个部分组成:东柏果园、蔡家巷以及紫竹林。现在随着拓宽改造完成,马路统一称为南瑞路。老地名只能见之于道路两侧的门牌上,现在在南瑞路上可以看到四种不同地名门牌号。例如鼓楼区中央门社区服务中心为东柏果园48号,一家酒店的地址为南瑞路9号,原720厂宿舍为蔡家巷22号,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军休所为紫竹林25号。
鼓楼区地名办
新地名是“化零为整”,方便居民
对于盖先生反映的地名变更问题,南京鼓楼区地名办王主任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南瑞路和金贸大街的地名也已经使用好几年了,新地名的推出并没有影响老地名的使用。“这一片地名多且杂,使用新地名可以统一这些老地名,大家好找也方便。”王主任说,作为道路,更换名称不会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不便。“既然现在路名已经确定,若再更换反而会带来不便。”
王主任的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市民的认可。家住蔡家巷22号的胡女士认为几部分统一称为“南瑞路”让居民生活更方便了。“拓宽改造前,蔡家巷只是一段小巷子,并不好找”,胡女士说,“南瑞路拓宽改造后,例如我打车时,直接告诉司机南瑞路蔡家巷就行了”。
此外,王主任表示,一般情况下,一条道路上应该统一门牌名称。但南瑞路、金贸大街上多种名称的门牌却一时难以统一。“更改门牌号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很慎重,因为这一片地区,路变楼没变,道路大幅改造的同时,有很多老楼没动,还有一些小路、小巷,所以综合考虑,暂不更改门牌名为宜。”王主任说。
专家学者
地名路名应当禁止企业冠名
《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城镇路、街、巷名,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地名,以及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不得有偿冠名。地名有偿冠名适用于广场、桥梁、闸坝和隧道等。有市民怀疑,用企业名称命名路名,可能是企业出了钱的缘故。对于这一情况,鼓楼区地名办王主任说:“当时我尚未到地名办任职,所以对具体命名细节不知情。”
南京市地名协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马永立表示,地名管理是一项很严肃的事情,地名不能轻易改动,特别是不宜使用企业名。“如果过段时间企业搬走了,没有了,难道路名要跟着换?” 随着城市改造和面貌的日新月异,南京的一大批老地名成为历史。马永立强调,现有的老地名不能改,已经消失的一些老地名有条件的应该恢复,比如结合城市道路改造在附近重新启用老地名。
文史学者、南京市作协副主席薛冰先生表示,和老建筑、老街巷一样,老地名也是一种有宝贵价值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很大的保护。在老城区内,没有特殊情况不能更改地名。地名同时是一种公共资源,利用企业名来做路名一定要慎之又慎。他认为,如果有的地方要冠名,也只能是在前面加名字,而不能取代原来的地名。对于如今新城区新建道路的企业冠名,薛冰表示,如果这条路是企业出资修建或者赞助了,也可以理解,但是前提是路名不能太商业化,要遵循一定的命名原则。对于河西的梦都大街和雨润大街,他认为这是两个企业商标名,相对比较文雅还能让人接受。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江宁有一条菲尼克斯路,如此欧化的地名就太离谱了。
多说1句
留住老地名就是留住历史
古老地名消亡危机,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姑苏古城,有1192个老地名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间消失。而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更是如此,近几十年来,近2000个老地名被湮没。
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的重要特征,更是历史人文的形象记忆。一个镇、一条街、一座桥,往往见证了一方水土的沧桑和辉煌。从这些古地名中,我们读到的是一连串珍贵的历史记忆。因而,当一个古镇或一条古街的名字消失时,一处民俗、一脉文化、一段历史仿佛也由此“沉默”了。
诚然,客观分析,这些老地名的消失,有些实属无奈。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旧城改造,小街小巷的拓宽延伸,导致了一些路名重新整合。这是发展带来的“必然”。但是,像“南瑞路”、“金贸大街”这样以企业名称命名,强化了现代商业味而弱化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则是让人难免痛心的。这样的改变不能不说是对老地名的一种伤害,也侵蚀了历史留给后人的记忆。
令人欣喜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导引下,目前有些地方也已开展了相关保护工作。比如,在南京,相关部门曾组织专家学者到古镇收集资料、调研考证,为每个古镇“树碑建亭”,并撰写碑文。这样,原有的古镇即使被撤销或合并,但“名去碑在”,子孙后代仍可“见碑思故”,寻找相承的历史和文脉。
更多有识之士希望,在加快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多做这样一些树碑立传的工作,少做一些损害历史文化的事情。呵护老地名就是留住历史,如此方既对得起先辈,也无愧于后人。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