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世界最富艺术家赫斯特:16岁对着被割下的头傻笑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3-23 15:25:00   来源:新民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赫斯特经常以生与死作为作品主题

  达明·赫斯特是“英国年轻艺术家”运动的领军人物,是当代艺术世界的标杆,同时也是当今世界最富有的艺术家,《星期日泰晤士报》2010年财富排行榜估算他身家约为2.15亿英镑。但他坚信,金钱不应成为追求目标,艺术比金钱更有力量。

  “自己有了历史”

  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将举办达明·赫斯特作品回顾展,最近赫斯特正为此事搜集资料。他翻出1996年与英国老牌摇滚明星大卫·鲍伊的一次访谈录影带,片中鲍伊问他是否会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办展览,他说:“不可能,博物馆是为过世艺术家准备的,我永远不会在那里办展览,你别想把我弄进那个地方。”

  看到这段录像,他感慨道:“天哪,变化真大。忽然间,我已46岁,已经在做所谓的中期作品回顾展,感觉好像不大对劲。”

  他承认,岁月改变了他。“我老了,不再是对着世界叫嚣的疯家伙。年轻时,你战无不胜,——至少你自己这么认为,各种可能,无所不在,你在创造未来。但是当你年纪大了,突然发现自己有了历史,一切定型了,什么也改变不了。老实说,我感到有些烦恼。”

  即将举行的回顾展名字就叫《达明·赫斯特》,将呈现赫斯特作为艺术家的生命轨迹。展览包括一些他不那么出名的早期作品,比如在金史密斯学院求学时的创作——挂在墙上的油腻煎锅。

  还有一幅早期作品,一直露天放着,日晒雨淋沾满了泥点。伦敦高古轩画廊老板米莉森特·威尔纳见到后惊叫起来:“你怎么能放在那里?让它淋雨!上帝啊,达明!”赫斯特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是我的作品,就好像是金子似的。可实际上,它屁都不是。”

  这些少作出现在展览中,赫斯特觉得挺好,“它们是我过去25年艺术生涯的一部分”。

  当然,展览的重头戏还是他那些名闻遐迩的代表作,比如1991年的《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一条保存在充满福尔马林的玻璃柜中的鲨鱼、1993年的《母子分离》——分别放在4个容器中被剖半的母牛和小牛、2008年的《我脑海中永恒的美丽》——系列作品呈现的斑马、独角兽和小牛等。

  他的作品有时质朴、整洁,比如整齐摆放在橱柜和玻璃容器中的药片;有时让人觉得恶心、邪恶,比如活蛆和苍蝇叮咬割下的牛头、蝴蝶钉在画布上、白鸽栓在骷髅上……生与死,美与丑,神圣和亵渎,都是赫斯特的作品主题,令评论界震惊,正是赫斯特把“概念主义”从艺术世界的边缘引进主流。

  “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对我来说好像是一个180度的转弯。”赫斯特说,“回顾这些作品,我试图从中有所感悟。它们有的是佳作,有的尚未被理解,有的很拙劣。这是我过去25年的成果,我为之骄傲,但也会困惑: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一次盛大告别”

  的确,艺术世界很多对赫斯特极尽诋毁之能事的批评家都感到不解:一个来自蓝领阶层、满口大话的无赖怎么就成了当今世界最伟大、最富有的艺术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长、很复杂,与过去25年来世界和英国文化发生的激烈变革紧密相联:艺术越来越成为商品,成功艺术家越来越成为品牌,这一潮流势不可挡;后撒切尔时代“英国年轻艺术家”的崛起,不仅制造了惊世骇俗的艺术,也创造了巨额财富;英国和美国出现了一批超级艺术经纪人,新型画廊文化诞生,轰动性展览主宰市场。

  在这个极度商品化的艺术世界里,赫斯特是超级明星,是“英国年轻艺术家”一代中最出名、最富有、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被奉为当代艺术世界的“圣者”。

  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我脑海中永恒的美丽》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得1.11亿美元。这是赫斯特人生中一个关键时刻,他称之为“一次盛大的告别”。从此他不再创作宏大作品,称“概念主义”已经彻底结束。

  从此,赫斯特不再活跃于创作一线,开始专注于传统绘画,不再是几十人团队作业,开始一个人独立创作。2009年,他在伦敦举办画展《爱没丢失》,却遭遇集体恶评。已故艺术批评家汤姆·卢博克称,那些作品出自“一个没有多少前途的一年级艺术生之手”。

  赫斯特并不气馁,仍坚持绘画。他说:“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竭力避免绘画,试图与之保持距离。但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喜欢绘画。”

【 作者:刘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