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22岁男孩成最年轻教授 校方称为让其安心做学问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3-22 17:06:00   来源:解放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导师:几十年没见过这么优秀的学生

  导师侯振挺非常喜欢刘路,“看得出刘路爱读书”,而且“几十年没见过这么优秀的学生。”侯振挺告诉记者,他读大学的时候,也通过自学,解决了排队论中三大难题之一的巴尔姆断言问题,因此与刘路颇有些“英雄相惜”的味道。

  侯振挺是通过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丁德成认识刘路的。还在读本科时,刘路以刘嘉忆之名,给丁德成发过电子邮件,询问能否随他读研究生。对此,丁德成回复说“年纪大了,闭门不收学生了”,但刘嘉忆在邮件中的落款 “6+1”(刘嘉忆谐音),给丁德成留下了印象。后来,刘路投稿《符号逻辑杂志》时,用的也是刘嘉忆这个名字,芝加哥大学的邓尼斯·汉斯杰弗德为刘路才华折服,却困惑于“从没听说中国数学界有个刘嘉忆”,几经辗转,又打听到丁德成这里。

  一次与侯振挺会面时,丁德成认真地告诉对方:“你们学校有个好学生,名叫刘嘉忆,数理逻辑问题你可以找他讨论。”

  2011年5月,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在杭州联合举办逻辑学术会议,在丁德成等人的提议下,当时还在读大三的刘路被请到会场,现场报告了对“西塔潘猜想”的研究成果。与会的众专家一听,都觉得有道理,后生可畏。

  虽然如今是刘路名义上的导师,但侯振挺本人的研究领域,并非数理逻辑,而是概率论。侯振挺说:“我非常支持刘路继续深入研究数理逻辑。”目前,在中南大学和侯振挺的推荐下,刘路已申请了芝加哥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而且两者都有意招收刘路。侯振挺告诉记者,“最早8月份,刘路就将出国读博。”

  刘路取得 “全国最年轻正教授级研究员”的头衔后,“天才”、“神童”等赞誉纷涌而来,但侯振挺强调,他所希望的,是能为自己的学生创造好的研究环境,至于聘请刘路为 “研究员”,“是学校的决定,我不反对。”

  争议:一道题的价值被拔得太高了?

  虽然在导师侯振挺等人看来,数理逻辑研究的是“大问题”,刘路的天分和研究水平也已经 “不是一般研究员可以相比的”。然而,盛赞之外,也有质疑。

  “一篇论文,尚不足以将一名大三学生‘提拔’为‘研究员’。”一位数学领域的专家说,他认为,成为研究员或教授,应该对一个研究领域有全盘掌握,并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辅导、帮助他人研究。

  刘路破解了“困扰数学界20年的西塔潘猜想”,难道还不够重量?这位专家说,或许可以这么说:“西塔潘猜想”与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重量“无法比肩”——哥德巴赫猜想提出后300多年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而且该问题的解决,对该领域的研究有重大促进;“西塔潘猜想,不能说是20年来很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它的解决,对所在研究领域的发展作用也并不能算不大。”

  更有一些观点认为,国内学术界若一味盯着一些所谓的“猜想”做文章,将会忽视理论应用领域研究。对此,专家介绍,这倒不用担心,几乎每一篇数学论文,都须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不太会出现一窝蜂针对一道题的现象。在丁德成看来,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刘路能独立解决“西塔潘猜想”,超越了很多博士生的水平,“只是不能将此研究结果的价值拔得太高。”

  倒是刘路本人谦虚的态度,受到了各方一致的肯定。他曾表示,自己爱好数学、物理这两门学科几乎没有任何功利心,也完全没有想到仅仅因为做了一件个人喜欢的事、写了一篇论文,就获得什么荣誉。对于很多褒奖,他表示自觉不配。

  成名后,他给了学弟学妹们这样的寄语:“人生好比一道数学题,外在环境只能影响你的速度,或牵引加速,或阻碍减速,决定最后终点的人只有你自己。”

  记者博客

  且以平常心对待

  22岁的刘路被破格聘请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并获奖励100万元,坊间顿时热议四起。

  依照笔者理解,对于这类新闻,大可不必争得面红耳赤,仍可沿用一句烂熟于心的老话概括之:以平常心看待。“22岁研究员”之所以能引起轩然大波,从深层次而言,映射的是内地高校乃至全社会的求才若渴。在这份迫切心的驱动下,高校种种“破格”探索并不鲜见:湖南大学破格聘请28岁的邓露担任教授和博导;复旦大学为有志向有潜力投身基础学科研究的学子,提供自主招生免笔试的“特别通道”……可见,当下的识才用才环境日臻成熟,可以催生出刘路这样的苗子来。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的名句 “不拘一格降人才”流传至今,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所谓“不拘一格”,就是跳出框框,勇于突破。有质疑,当然无可厚非。关键是破格前,如何认定其才,破格后,又如何为人才提供更适宜的气温、土壤,这是学校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回到如今身处新闻“风暴眼”中的刘路,对他而言,或许怀抱一颗平常心,亦同样重要。在这里,不能不提一下他的“前辈”、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孙贺。2009年,这位25岁的博士生与20岁的大三学生郭泽宇共同破解了“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引起轰动。在没有高规格奖励的情况下,孙贺坚持投身该领域,跋涉至今。不受纷扰,潜心钻研,这是做学问的一种境界。(彭德倩 记者 周楠 孔令君)

【 作者:王慧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