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推销特效药,但是邮寄到手的却是保健品,坑掉了钱不说,还耽误了治病,家住长沙市黄土岭的张娭毑怒了,2月27日,年近八旬的老人来到长沙工商12315指挥中心投诉,控诉无良商家的卑劣伎俩。
据长沙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统计,今年来他们共接到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上当的申诉举报电话60余起。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日益增多的现状,12315指挥中心于2月29日发布了今年第一号消费警示,揭露了骗子们惯用的伎俩,提醒老年人如何防范掉入保健品推销陷阱。
伎俩一:大打特效牌,并无疗效
【案例】张娭毑的上当经历是这样的,她先是在家中接到自称“北京糖尿病康复中心”张大夫的电话,向她推荐《化解血糖不吃药》一书(此书无标准书号),书上宣传特效药“二代化糖贴”治疗糖尿病有特效。患有多年糖尿病的张娭毑心动之下,便通过邮购方式购买了300元的药品,收货时发现商品名为“糖速平乌梅胶囊”也并非推销的特效药“二代化糖贴”。12315工作人员在查看张娭毑购买的药物后也表示,“糖速平乌梅胶囊”其实是食品而非药品。
【拆招警示】长沙工商提醒广大老年朋友,经营者通常使用电话推销或者邮寄资料的方式,自称医疗机构或者医疗分支机构,宣传经营特效药品,甚至标注有效率或治愈率等绝对性的语言文字。这时,老年朋友要提高警惕,注意核对销售企业、生产企业的有关信息,必要时还可上网查询相关信息,了解是否有消费者已经上当受骗。
伎俩二:大打进口牌,实为冒牌
【案例】长沙市岳麓区的刘爹爹去望月湖小区买菜,发现菜场附近一店面有很多老人在做免费理疗。刘爹爹一年前中风后就呆在家里养病,听说可治中风,他好奇地进去看。一进门,就听见一个自称做了6次手术无效、做了理疗就好的人在台上“现身说法”推销一台“进口”电磁治疗仪。刘爹爹当场心动了,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付了定金,下午回家后又筹了6900元换回一台电磁治疗仪和25盒药。可做了一个月理疗后,刘爹爹觉得身体没什么变化,他随后拿着药去找社区医院,社区医生看了药说没一点作用,让他别再敷了。工商人员在看了理疗仪的许可证号后也称“根本就看不懂”。
【拆招警示】骗子最常见的手段是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的旗号,夸大宣传,吸引老年消费者,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产品。工商人员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切勿轻信这些理疗产品的功效,即使是在免费体验时感受到了一些效果,也应存疑,不要让销售者牵着鼻子走。
伎俩三:大打免费牌,步步设套
【案例】家住长沙市岳麓区的王老先生平时热衷养生之道,一天他接到市区某保健品店的免费“听课”通知。闲着无事,他立即赶往现场接受“专家”授课。会上,“专家”称新推出的一套价值万元的保健品功效神奇,能治百病,当场购买仅需一千多元,经不住诱惑,王老先生购买了一套。回家后,家人发现该套保健品价高质次,根本不具有商家描述的保健效果。当他要求退货时,商家却提出了这样的条件:王老先生参加专家免费授课的前提就是要购买产品,如不购买必须支付专家授课费和会场管理费。
【拆招警示】免费听课、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参观、离谱降价可能都是诱饵,收取押金、管理费、过期产品退返手续费甚至强行搭售等才是商家真正的目的。若遇到纠缠不休的“营销高手”,老年人可以用“要和家人商量,无法做主”等为由摆脱。
伎俩四:大打感情牌,陪聊促销
【案例】家住长沙市天心区的刘娭毑在家附近闲转时认识了一个年轻女孩。两人聊熟后,女孩隔三岔五地打电话嘘寒问暖,有时还上门问候,并带点小礼品。一天,女孩还提出要认老人作“干妈”,见儿女长期不在身边,身边多了个这么知冷知热的人,老人求之不得便答应了。没过几天,“干女儿”便向她推销公司里的一种“神药”,且价格不菲,老人碍于情面便掏钱买了,可打此后,“干女儿”就再也没露过面了。
【拆招警示】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而老年人在慢慢放松警惕后,便会在情感的支配下,产生一种认同感。工商提醒,这些推销人员几乎清一色都是年轻人,一般都会以家中小辈自居,甚至有人以“儿女”自称,老年朋友若碰上了这样热心的年轻人既要有“疑心”识别,关键时刻也应懂得“狠心”拒绝。
伎俩五:大打诱惑牌,得不偿失
【案例】退休多年的张阿姨一贯省吃俭用,有点小病小疼都忍着不肯上医院。一天,她听说社区有免费体检,现场还有抽奖活动,百分之百中奖,于是动心了,当她来到活动现场时,果然听到广播里在播获奖名单,还有人手提食用油等大包小包的奖品。当得知只要花几百元买个“神奇”枕头就可抽奖后,张阿姨果断地买了一个,当场也抽到了一盒蜂王浆奖品,乐得合不拢嘴。其实,她哪里知道,她手上的“神奇”枕头价格几百,而蜂王浆只有几十元,无形当中受了骗。
【 拆招警示】很多老年人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往往对于有奖、附赠一类的促销方法很感兴趣。精明的商家就是把握住了这一点,让老年人在礼品的诱惑下盲目买下保健品。工商人员提醒,如采用有奖、附赠的方法,在人群聚集地举行某医疗用品推广会,声称次次有奖,这时老年朋友要冷静,切勿因贪图小利而上了当。
心理分析
攒着养老钱医院都舍不得上
为何大把大把地交钱给骗子
有个小病小痛都舍不得上医院的老年人,为何舍得把大把大把的钱交给骗子呢?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夸大功效的现象。尽管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
专家分析,犯罪分子主要抓住老年人如下三方面的心理特点作案:首先,从认知能力来看,老年人的识别能力比较差,容易被别人误导,常常迷信“权威”;其次,老年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突然获取大量信息;第三,一些老年人存有贪小便宜的心理。一旦出现短时间获利的诱惑,老年人在识别不出真伪的情形下易受骗。
对策
亲人身陷保健品骗局
做家人的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发现家中有老人整天神神秘秘地出门,还隔三岔五地往家里拎些杂七杂八的日用品,那你可要当心了,他很可能正在陷入骗子精心设置的陷阱里,这时的你要做的只有四件事:
第一、摸清老人参与活动的场所,搞清他参与活动的名目或产品,向工商等有关部门举报;第二、如果你家的这位老人身体确有毛病,一定要带他去医院看医生,让他听听医生的说法;第三、老年人容易偏执,不要因为这个事情跟老人顶撞,劝说时要尊重老人,重在以理服人;第四,老人最怕空虚,如果老人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出去“听课”、“理疗”的,以后,你一定要多陪陪老人。 三湘都市报■记者 何志华 实习生 张昱 罗媛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