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2011年度军旅散文创作综述:姹紫嫣红总是春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29 22:08:00   来源:文艺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姹紫嫣红总是春——2011年度军旅散文创作综述

  在军事文学百花园中,相对于军旅小说、诗歌的创作来说,军旅散文创作的景象始终如花朵般默默地绽放。2011年度的军旅散文创作在中国散文界依然保留着整体的强势,并在创作的题材、形式上呈现出新变化、新面貌和新收获。

  我们知道,在军旅作家中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相对来说屈指可数,大多数的散文作家都是由小说家、诗人改行或兼顾散文创作的。当下活跃在中国散文文坛的除了李存葆、周涛、王宗仁、杨闻宇等名家之外,一批“70后”作家给军旅散文的创作带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并和军旅老作家们一起给2011年的军旅散文创作增添了新的气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围绕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是军旅散文创作的最大亮点。在总政宣传部与解放军报社联合举办的“在党的旗帜下”全军文学征文活动中,军旅散文创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和新的突破,老中青三代作家奉献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令人眼前一亮。这些作品在《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长征副刊》《文艺报·军事文艺专刊》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征文活动所发表的散文作品既凸显了时代特色,又张扬了革命传统,既追忆和怀念历史岁月,又描摹和赞颂了现实生活,在主题立意、布局结构、行文语言、思想境界等方面,都可谓是当下军旅散文创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对军旅散文创作的一次检阅。在征文评奖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获奖作家和作品涵盖了方方面面的作者,既有专业作家,又有业余作者,既有在文坛耕耘一辈子的老作家,又有初出茅庐的新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主要有徐怀中的《寻找陌生的故地》、胡可的《党在我心中》、张仁峰的《心中的干枝梅》、凌行正的《金达莱盛开的季节》、乔良的《在军旗下畅想》、陶纯的《一个圣洁的灵魂》等等。这些作品既融入了崇高阳刚之美,也饱含着军人的报国情怀。

  对军队和战争的思考,是军旅作家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担当。朱增泉的长篇历史散文《战争史笔记》以煌煌五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亲历过战争硝烟的中国军人对中国战争史的反思,以沉潜求实的姿态和苍劲铁血的叙事呼唤和平,表达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而女性对战争与历史的思考总是有些与众不同,在沉甸甸的文字背后触摸到的是一种母性的温情。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军旅女作家们的散文作品给予特别的关注,其中贺捷生的《父亲和一首歌》《父亲和一首诗》、马晓丽的《婆婆的党龄》、项小米的《祭奠湘江无字碑》、姜安的《〈东方红〉在这里唱响》、黄雪蕻的《与一张“饿”的照片相遇后》等作品,从不同视角深情阐述了对革命对战争对历史的敬重和仰望,重塑精神支柱,重温理想信仰。

  因此,在这里,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力挺那些勇于把笔触投入民族、国家、军队和社会的历史深处,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主线的作家和作品,并向他们致敬。王树增的长篇历史随笔《1911》,以冷峻澎湃的激情和痛彻肺腑的哲思将微观的小细节折射宏观的大历史,再现了中国百年前辛亥革命这段偶然又必然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现场,铁肩担道义,“探求的是心灵,是中国人在历史巨变来临之际的精神状态”,引导当代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因为“对完美社会、完美国家永抱幻想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力量、有希望的民族”。李存葆的文化散文《呼伦贝尔记忆》视野开阔,以游记的形式行云流水般地对拓跋鲜卑氏开创北魏王朝的历史给予了强烈的回望和无尽喟叹,更是对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一中华文化之根的深情歌吟,凸显了一个军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与《呼伦贝尔记忆》一起入选“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的还有王宗仁的新作《背心》。继军旅散文作品集《藏地兵书》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之后,王宗仁又创作了《藏北的笛声》等多篇反映青藏线军人生活的散文佳作。而“70后”作家王龙继历史随笔集《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之后,又推出了新作《国运拐点——中西精英大对决》,引领我们追溯历史,穿越时空,感悟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中国人对自己以及外部世界越来越深入的理性思考。

  散文是心灵之书。2011年的军旅散文创作除了宏大叙事之外,还涌现了大量具有纪实品格和人生睿智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在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中,寻找着人类的真善美,表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军人情怀和人文关怀。如唐栋的《永远的怀念与自豪》、裘山山的《跟着春草到美国》、庞天舒的《生命因你而动听》、乔林生的《写意李铎》、丁小炜的《遥远的亚丁湾》、张国领的《我是一个兵》、兰宁远的《草原:神舟故乡》、宁明的《飞行的世界》、杨宣强的《青藏线片段》、祁建青的《鄂尔多斯草原之夜》、文清丽的《渭北一家人》等等。而周涛在《南方周末》“微叙事”专栏发表的系列随笔,微不足道的生活情趣信手拈来,点滴风雅,温暖人生,让人看到了“稀世之鸟”周涛的另面情怀。

  与往年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2011年的军旅散文创作整体成绩都十分可观可喜。其中,军旅散文作品集的出版,也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周涛的《周涛散文》、凌行正的《戎行风景》、卢晓渤的《阳光走廊》、刘笑伟的《边走边看》、傅逸尘的《远航记》、赵太国的《独步长征》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军旅散文作家队伍中,卢一萍、王龙、黄雪蕻、刘笑伟、丁小炜、兰宁远、戴立、叶华、杨献平等“70后”作家开始走向前台,并逐渐形成了年轻的军旅作家方阵。其中杨献平作为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发表了《巴丹吉林的个人地理》《拉尼希姆歌》和《沙漠之书》等十余篇佳作。叶华的散文集《江南色》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已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综上所述,2011年军旅散文创作集体呈现出了一种雄壮大美,颇似军歌进行曲,亲切热烈,奔放有力,深情庄严。我们可以看见,军旅散文创作生命力依然强盛,整体水平依然在提升,艺术的突破和创新依然令人期待,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创作题材多元化、语言风格多元化、文化思考多元化的创作态势。有理由相信,军旅散文创作的鲜花将继续沿着文学的康庄大道一路盛开,姹紫嫣红更好看。(丁晓平)

【 作者:张中江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