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股东制”遭质疑
这次事件除了对华谊兄弟股价造成不小的影响,也使不少投资者开始对华谊兄弟推行的“明星股东制”重新思考。
2007年11月19日,华谊兄弟大股东开始将股权转让给部分工作人员和影视导演明星,如冯小刚、张纪中、葛根塔娜、梁笑笑、李冰冰、罗海琼等人。2008年2月,华谊兄弟大面积增资扩股,而出资对象清一色为公司员工及签约明星。此次黄晓明、张涵予、胡可在内的50余人受让股份,多的如黄晓明180万股,少的如袁春3万股。
对此,外界曾一度认为,华谊兄弟的“明星股东制”有助于拉拢大批影视明星,这在目前国内的影视圈中,至关重要,将成为华谊兄弟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这一制度在华谊兄弟上市后,确实对其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冯小刚、李冰冰、黄晓明、张涵予等明星股东的卖力工作和演出,为华谊兄弟的影视作品聚集了大量人气,对票房贡献巨大。
但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的,在影视圈内想拿钱拴住人,很难。一方面,明星均有各自的发展计划,并不会一味地按照公司的计划行事;另一方面,尽管华谊兄弟实现上市,但每年的影视剧产出仍十分有限,但旗下的众多大小明星,都希望在影视作品中,担纲重要角色。因此,艺人和公司间,以及艺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滋生。
事实上,华谊兄弟的明星阵营并非铁板一块。2010年,周迅、黄晓明、许晴等明星纷纷离开华谊兄弟,受此影响华谊兄弟股价曾一度出现波动;而在更早的2005年,华谊兄弟出现人事地震,陈道明、夏雨、胡军、周韵、佟大为、任泉以及杨紫琼、关之琳、刘嘉玲、吴君如、袁咏仪等多位明星,跟随华谊兄弟经纪公司原总裁王京花转投橙天娱乐。之后,范冰冰也离开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几乎掏空了当时的华谊兄弟。另外,华谊兄弟核心制作团队离开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一再见诸报端。
“这和普通生产产品的公司不同。即便公司的核心人员流失,但生产机器、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技术,都不会流失,短期内不会对公司的生产造成太大影响。通过补救措施,甚至可以防止对公司中长期的影响。”香港金宇国际投资人王舜来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但影视类公司就大大不同,明星和制作团队一旦离开,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有影响力的代替者,会对公司造成不小的影响。”
对此,有投资者还表示,明星股东一般更多的考虑自己的演艺事业,并不会像普通股东一样,考虑公司的前景。因此,脱离公司的可能性很高,而且会很突然。尽管有合同,但华谊兄弟方面不可能保证永远留住某个明星。一旦2005年“人事地震”重演,华谊兄弟将难以应付,而公司股价也不容乐观。
影视公司上市难解发展隐忧
对于冯导引发的此次事件以及相关争议,不少人认为是小题大做,但部分市场人士却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相关的讨论非常有意义。因为,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未来将会有更多影视公司选择登陆资本市场。而华谊兄弟面临的诸多持续发展隐忧,同样也是所有上市的影视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难题。
公开信息显示,华录百纳计划在A股创业板上市,现已开始招股;海润影视不久之后也有望在香港市场挂牌。除了最近即将上市的这两家影视公司外,还有慈文影视、小马奔腾、金英马等影视公司也表露出各自的上市计划。而据证监会日前披露出的拟上市公司资料,中影集团等多家影视公司,均计划登陆资本市场。
湘财证券分析认为,未来将迎来更多的电影企业上市,包括中影集团,星光国际等,后续的上影集团也会陆续上市;另外,鼓励各种市场主体投资电影,有利于电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伴随着更多的电影行业公司的上市,电影行业将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不过,有业内人士却指出,目前国内不少影视公司均采用了和华谊兄弟相似的“明星制”,上市后同样会面临华谊兄弟所面临的问题。尽管明星去留的各种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化解。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些问题可能对公司股价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另外,部分影视公司负责人还指出,影视类公司上市后,仍面临其他各类风险,对持续盈利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验。据介绍,和影视产业资本目前日益高涨的活跃程度相比,国内影视作品盈利情况并不理想,除了部分公司的大制作能够保证盈利外,大多数电影只能获得微利甚至不盈利;而电视剧方面,国内近80%的电视剧都处在亏损状态。
尚世影业制片人董浩宇曾表示,2011年全国电视剧产量近两万集,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约有75%亏损,10%左右几乎不盈利。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约有1 .7万集电视剧生产,由于播出机构有限,每年电视台播出集数约6000到8000集,能够实现收益的约3000集,八成以上电视剧投资打了“水漂”。
中视丰德影视版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峰介绍,影视行业目前根本不缺钱。国内电视剧的制作投入资金每年超过100亿元,但各地电视台的购买能力只有70亿元左右。有些烂戏,到第三年都播不完,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对目前影视市场的“亏损”态势,王建峰给出了精准的解读。他指出,目前国内影视行业缺的不是钱,而是好的制作人。目前,影视剧好的创作太少,基本上变成批量生产。比如流行侦破题材,就会大量跟风;流行剧穿越了,一系列清宫穿越剧又都应运而生。“像这种批量生产无创作可言,而投资者也不是傻子。整个2011年行业亏损230亿,为什么还要把这个钱扔到这个行业当中来?”王建峰这样说。
中投顾问有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认为,目前国内影视制作公司在选择大批量上市的关键原因在于,目前的影视制造公司资金充裕,已经开始迈入批量生产的资本时代;而深层次的原因仍然在于上市圈钱。目前大量从房地产等行业撤出的游资进入影视制作领域,影视作品产量过剩严重,此时影视公司大量上市并不合适。
王建峰则担忧,影视制作公司上市后,为了满足投资者对公司的利润要求,影视作品产量可能会出现盲目扩张,会出现大跃进式的大量制作影视剧的情况,这会造成整个行业的浮躁,还会使批量生产的影视作品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
对此,曾长期考查过影视剧投资的王舜来认为,保障影视公司长期盈利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具有优秀创作才能的制作人员和演员,他们创作好坏是一部影视作品能否被观众接受,能否盈利的关键。但这种核心竞争力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很难在长时间内被影视公司所拥有。而这正是此次冯小刚“撒娇”事件造成华谊兄弟股价震荡的内在原因。
王舜来认为,尽管文化创意产业前景可期,国内影视市场也日益繁荣。但作为影视公司,不应盲目上市。一般来说,影视公司制作能力有限,即便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出现亏损,也会使财报非常难看。届时,不但股价会下跌,还有被投资者抛弃的风险。“事实上,好莱坞的主流影视制作公司并不依靠上市,由于融资渠道广泛,这些公司反而能认真地搞创作,最终确保影视作品的高品质,并且取得不错的收益。”王舜来补充。
□记者 侯云龙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