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张毅:昌河风波折射造车冲动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06 16:01:00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昌河铃木已经名存实亡

  此次昌河风波的起因,是有人造谣说中国长安要拿走昌河汽车的整车生产资质,昌河汽车今后将沦为一个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利益。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昌河汽车本身就具有整车生产资质,昌河与铃木的合资企业昌河铃木也具有整车生产资质。

  由于连年亏损,昌河铃木的合作方日本铃木公司一直想退出昌河铃木。近年来铃木公司不再给昌河铃木提供新车型,合资企业仅仅派了一个人象征性地表示存在。昌河铃木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空有一个外壳。

  长安汽车重组昌河后,中国长安旗下有两家和铃木的合资公司,一家是长安铃木、一家是昌河铃木,对这两家合资企业进行整合,集中优势资源,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中国长安旗下的长安福特马自达,由于福特汽车退出马自达,马自达要分离出来,和长安组建新的合资公司。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需要注销已经名存实亡的昌河铃木,腾出一个整车生产资质出来。中国长安作为央企,对集团旗下企业的资源包括整车资质进行合理调整,也是一件十分合理的做法,并不需要得到企业所在地方政府的同意。

  然而,江西省看上了昌河铃木的整车资质,给国家发改委打报告要求把这一资质留给江西,为以后上新的汽车项目预留发展资质。这种做法其实很荒唐。整车生产资质属于汽车企业,是跟企业走的而不是跟地方走的。企业注销了整车资质自然也就注销了,不存在留在某个地方的问题。

  如果注销昌河铃木,目前正在生产的铃木车型和品牌,今后几年可以继续使用,并不影响昌河汽车的发展。但是,由于这一改革触犯了地方利益,在一些人的鼓动下,以所谓要拿走昌河整车资质为借口,掀起了一场风波。

  根据中国长安与景德镇市政府发布的通告,昌河生产资质、生产基地和品牌维持不变,名存实亡的昌河铃木也继续维持,这才将风波暂时平息。

  为了造车,为了得到整车生产资质,不惜以群体事件相要挟,一些地方政府的行为,真的很疯狂。

  三管齐下抑制造车冲动

  汽车是一个集中度很高的产业,没有一定数量的产销量,企业很难发展。为此,国家一直在力推汽车产业兼并重组。近年来,比较大的案例有天一合作、上南合作、广汽重组长丰和吉奥。长安汽车重组哈飞、昌河,是近年来国内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一起并购案,也是《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出台后,国内汽车产业的第二起重组案。同时,是国内第一起央企之间的汽车业务兼并重组。

  中国长安成立两年来,为昌河汽车注入大量资金和技术资源。2009年,昌河亏损7个亿,2011年实现扭亏为盈。2012年的目标是盈利1个亿。事实证明,这一重组是成功的。但是昌河风波的发生拖慢了改革的进程。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在地方政府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

  有观点认为,即使真的产能过剩,调节产能过剩也要靠市场而不是靠政府。此轮“造车运动”的推手是地方政府,根本不是什么市场行为。对地方政府近似疯狂的造车热,只有中央政府有能力去抑制,去调控。

  要抑制地方政府的疯狂造车运动,非市场行为只有用非市场的手段去对付。只有通过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才能避免汽车产能严重过剩的风险,才能保障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汽车企业在扩大产能问题上,是十分慎重的。要考虑未来的市场需求,投资从哪里来,投资回报如何。可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给企业下指标、定任务,主导企业的发展规划,逼着汽车企业去扩大产能, 是对市场的严重扭曲。

  要抑制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汽车产能过剩和疯狂的造车运动,必须三管齐下。一是严格汽车项目的审批,对于没有市场前景、没有先进技术和新车型的汽车项目,坚决不予批准。二是坚决杜绝地方政府以免费提供土地和财税优惠鼓励造汽车,一经发现,坚决查处。三是对于车企扩大产能和异地设分公司,要严格审查,严格把关。(新华汽车特约评论员:张毅)

【 作者:吕思言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