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下午,中国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留平和总裁邹文超,就前一段发生的昌河风波和国内部分媒体进行沟通,并介绍了相关情况。
第二天上午,我在微博上写道:昌河风波背后有地方政府的身影。地方政府希望已经名存实亡的昌河铃木汽车生产资质留在江西,为今后上新的汽车项目预留整车资质。其实汽车生产资质是跟着企业走的,跟地方政府有什么关系?昌河铃木关闭并不影响昌河汽车继续生产,昌河本身就具有汽车整车资质。这是有人以中国长安要拿走昌河生产资质为借口,挑动事端,看来得逞了!
我在之前的微博上也曾写道:昌河风波的实质,是央企改革触犯了地方利益。这几天,不少媒体报道称,昌河要退出长安汽车,昌河汽车要交给地方政府管理。其实,这些全部是误读或者误判。昌河汽车是央企,昌河的资产是国资委代为管理的,不可能随便下放给地方政府。
整车资质成为紧缺资源
由于汽车企业产权多元化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中国汽车产业散乱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国汽车整车企业数量过多,亟需进行兼并重组。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1年国产汽车销量为1850万辆,前12家企业占总销量的90%以上,其余八、九十家整车企业汽车销量不到10%。
为了改变国内汽车产业过于分散的局面,做大做强汽车产业,2009年初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汽车产业兼并重组要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在国家政策推动、市场主导和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加快中国汽车企业之间的整合和重组。
为了贯彻落实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国家发改委严格控制整车生产资质数量。原则上不再增加新的整车生产企业。如果要增加新的整车企业,需要兼并一家原有整车企业的生产资质。这一做法实施后,汽车生产资质成为一种紧缺资源。
地方政府为何热衷造车
最近10年,国内出现了两轮造车运动。第一轮发生在2003年至2004年,当时不少非汽车企业看到国内车市井喷,纷纷杀进汽车领域。这些非汽车企业既有家电企业、还有酿酒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人们称之为“外行造车”、“酒后造车”。可是好景不长,随着2004年和2005年国内车市下滑,这些非汽车企业的汽车项目难以为继,第一轮造车运动还没兴起就灰飞烟灭。
新一轮造车运动发生在最近两年。从2009年开始,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国内出现新一波疯狂的“造车运动”。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来汽车项目,不惜免费提供土地,提供贷款,甚至给予各种各样的财税支持。
汽车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产值高、税收多,解决就业明显。在GDP挂帅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十分热衷上汽车项目。腾中收购悍马、仰融和江淮合作造车、青年汽车收购萨博,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尽管这几个项目都很不靠谱。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