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血荒渐蔓延至全国 献血容易用血难影响公众积极性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02 04:34:00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2

  无偿献血“靠天吃饭”

  血液供给量增长的速度,不及临床血液需求增长的速度。按医疗服务量的增长测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约12万人献血

  春节前夕,由于高校学生放假和农民工返乡,南京街头采血车的业务冷清了许多,血库也再度紧张起来。南京市新街口一辆采血车上的工作人员介绍,从上午9点半到晚上9点半的12小时内,一般只有20—30人献血。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血液中心分布在城区和郊区县10多处采血点,每天只能采集100人左右的全血,有的采血点甚至一天采不到1人。

  血液是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目前还不能利用科学技术人工合成,不能大规模生产,适龄健康人群的无偿捐献是临床病患用血的重要来源。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强调,血液不宜大规模长期贮存,血小板最长保存5天,全血最长35天。血液的特殊性在于人体是唯一的供给渠道, 血液供应紧张的情况不易缓解。

  目前,我国血站的库存血液100%来自无偿献血。无偿献血被认为是“靠天吃饭”,天气好坏对献血量多少有直接影响。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西单图书大厦采血点算是北京献血量最大的血站之一,一般来说,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会有100人左右献血。若碰上下雨、下雪、刮风等恶劣天气,献血人数会骤降到40人左右。“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因人流量增加,献血人数高的时候能达到每天300人以上。

  “靠天吃饭”的街头采血量,在逐年递增的用血需求面前捉襟见肘。郭燕红说,血液供给量增长的速度不及临床血液需求增长的速度,我国无偿献血的工作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血液的需求区域和流向不太均衡,这与医疗资源的布局不平衡是相关的。

  安徽省血液中心主任冯书礼认为,由于血液资源和库存时间的有限性,临床用血的供需矛盾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短期内临床用血紧缺的情况也无法避免。随着医保体系的完善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量逐年增加,临床用血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

  冯书礼坦言:“从安徽的情况来看,2011年1至11月份,血站总体采血量和献血人次比上年增长了5%和8%,但是这一速度仍然远远赶不上临床用血需求的增长速度。由于人员、设备、采血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采供血资源配置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期。以目前的硬件条件看,安徽整体采供血的增长几乎到达极限。”

  “十一五”期间,我国自愿无偿献血人次由2006年的675万增加到2010年的1180万,增幅达到74.8%;年采血量由2006年的2295吨增加到2010年的3935吨,增幅达到71.5%。临床用血中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99%。然而,血液供应增长仍跟不上需求增长。2010年与2009年相比,手术人次增长18.6%,而采血量增长只有7.7%。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指出,目前,全国年采血量为3935吨,每天需要约7万人献血,按医疗服务量的增长初步测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约12万人献血。但目前供需之间尚存在较大缺口。

  我国的人口献血率仅为8.7%。,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的标准仍有差距。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说,我国血液事业发展需要经历五个阶段:血液买卖、以计划为主的义务献血、以流动献血为主的无偿献血、以预约献血为主的无偿献血、以固定献血为主的无偿献血,而目前我国刚刚基本实现自愿无偿献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 作者:邓永胜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