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明天谁来种粮? 川政协委员建议培养“职业农民”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1-12 14:14: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中新网成都1月12日电(王哲) 农村“空心村”、“老龄农业”现象渐成农业发展隐忧,明天谁来种粮?一直是政协委员普遍关注的问题。正在参加四川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生物技术工程中心主任阎文昭呼吁:各级政府要尽早高度重视农村“空心村”现象,发展现代农业要培养一大批职业农民。

  阎文昭委员在《发展现代农业要高度重视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提案中提到,在调研中他发现在四川省仪陇县五福镇笋店村,全村1290人,常年离乡外出人员达到660人,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举家外出。该村第8村民小组,原有19户村民63人,现在仅余3户人家7口人留守农村,“空心村”现象十分突出。留守在农村的妇女、老人成了主要种地者,这部分劳动力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且受传统观念影响,接受新事物较慢,对运用新技术缺乏热情,致使新技术推广难度明显加大,“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过去种田是绿肥铺底,农家肥当家,如今绿肥不见,化肥当家,田地越来越瘦。 “老龄农业”渐成农业发展隐忧,“明天谁来种粮?”像仪陇县这样的西部农村劳动力输出集中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农村社会在城市化、工业化冲击下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值得从现在起就要未雨绸缪、认真思考对待。

  阎文昭委员为此提出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农民的建议: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广播学校、函授大学等农村职业教育的骨干作用, 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以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办各类培训课程,加大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力度,建立职业农民培养和人才成长机制,逐步使务农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使乡镇乡土人才无忧无虑地留在农村;

  其次,探索建立大学生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既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他呼吁,省上应尽快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政策文件,增加大学生村官和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招聘岗位,力争到2015年每个行政村和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1名以上大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要培养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成为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领头人,逐步实现人才和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完)

【 作者: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