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建文化强国,须有精品力作为基础。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精品力作有何标准?如何创作出精品力作?
依我管见,精品力作,至少应满足3个标准:一是影响大。像鲁迅的《阿Q正传》,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其人物阿Q成了文学长廊里一个“精神胜利法”的鲜活标本。像曹雪芹的《红楼梦》,不仅当时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留下“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就是今天,“红学”爱好者也有成千上万。
二是能传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精品力作必然是传世之作。譬如屈原的《离骚》,王羲之的《兰亭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李白的《将进酒》,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还有音乐《梁祝》、《二泉映月》、油画《开国大典》……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家园里的瑰宝,饱含着我们的传统和精华,肯定会一代代地传下去。
三是原创性。精品力作必然是原创性作品,不论内容、体裁、结构、风格,都要自出机杼,不落窠臼。冼星海、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张艺谋的《红高粱》,舞剧《丝路花雨》等,无不如此。而那些炒剩饭的,模仿的,续写的作品,不论投入多大,都难以进入精品力作行列。
怎么才能创作出精品力作呢?
精品力作从心血里来。用心血来创作,是最高境界,搞出来的东西也最有价值。尼采说:“凡一切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书。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曹雪芹的自题诗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作家从维熙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也说过:“时间只允许我向稿纸上喷血,不允许我‘玩弄文学’。”天道酬勤,只要真的付出心血了,应该会有丰硕的收获。
精品力作从苦干中求。艺术作品是浪漫的,但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艰苦的,必须有自寻苦吃、以苦为乐、肯为艺术做苦工的精神准备。身体的劳累,病患的折磨,物质生活的匮乏,都是艺术创作路上的拦路虎。还要顶住精神的困倦,战胜心理的寂寞,克服物欲的引诱,经受失败的打击,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艺术创作的根是苦的,花是香的,果是甜的。历经苦学、苦研、苦思、苦想,必然会苦尽甜来,心想事成。
精品力作从坚持中得。艺术创作需要过人的灵感和才华,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恒心与毅力。古今中外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都是锲而不舍、呕心沥血,才创作出了千古传诵的精品力作。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个春秋。班固写《汉书》花了20年的心血。王充写《论衡》费了30多年精力。许慎写《说文解字》花了22年。因为,在坚持的过程中,艺术家们需要积累沉淀、潜心摸索、精雕细刻,需要博采众长,提炼升华,都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不朽的精品力作。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