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锐评中原网>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注册登录

苗蛮子:民生工程成空谈监管又在“裸奔”

2012-01-05 09:18:07来源:红网
字号  
  “我代表××人民政府承诺,今年要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办好十件实事。”对于这一来自官员口中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铿锵言辞,公众显然不陌生。每年初,如此庄严的宣示,都会在许多地方人大会议的会场内回荡。然而,每至岁末收卷铃响之时,很多地方的所谓“十大民生工程(或民生实事)”,却沦为“民怨工程”、一场政绩走秀的闹剧。
  
  而最近南方农村报对广东各地十大民生工程的报道,便为公众呈现了这样一幅不堪图景:平远、连山等地部分民生实事落空;电白县黄岭镇承诺办好的“十大实事”七件没有按时完成,排在规划首位的旧戏院改造工程不仅没有动工,规划地块反而成了手套加工厂;而兴宁、紫金、四会等地的十大实事,则喜欢使用“规划”“推进”“建设”“基本”等虚化表述,以致让群众看起来一头雾水,有官员称如此表述是为政府工作留下“回旋余地”。
  
  毫不夸张地说,当前充斥于一些地方政府文件中的所谓“十大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实则是一种官样文章。为民办实事本是公仆的本分,而民生实事说到底亦无大小之分。选择若干实事冠以“十大”或“八大”,原本就已有矫揉造作之嫌,而实施过程中敷衍扯皮所导致的“实事不实”,则更暴露出了公权的变异和执政理念的偏离。
  
  民生工程沦为“民怨工程”,无疑是对公权信用的严重透支和肆意挥霍。显然,为民办实事不是靠一纸工作报告“宣示”出来的,更不是靠某些领导干部的高谈阔论、自我粉饰“吹捧”出来的,而是靠公仆脚踏实地、勤勉务实“干”出来的。对于那种虎头蛇尾的所谓“十大民生工程”,广大民众显然难以感知其中的政策暖意,更体会不到公权部门的执政诚意。
  
  不难发现,民生工程之所以沦为“民怨工程”,原因在于监管失语和问责乏力:一方面,由于民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长期被束之高阁,“十大民生工程”虽须经过人大审议批准,但很难说就代表了最广泛的民意。
  
  在这种监督格局下,一些政府官员出于捞取政绩的强烈冲动,罔顾实际情况和财政能力,盲目攀比,胡乱承诺,仓促上马,结果使得民生工程要么无法兑现,沦为“空头支票”;要么进度缓慢,一年计划变成长期目标;要么虎头蛇尾,成为“烂摊子”或豆腐渣工程。这种情形下的民生投入,看似越来越大,实则劳民伤财,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反而成为某些官员以资炫耀的“政绩”。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问责机制,民生工程往往被公权部门视为“分外之事”——做好固然脸上有光,但搞砸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更重要的是,民生工程在短时间难以彰显政绩。正因如此,也就不难理解:面对民生工程的烂尾残局,一些官员除了稍觉尴尬之外,却并没有一丝愧色。相反,他们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甚至将责任推到那些“思想认识不到位”的民众身上。
  
  在媒体报道后,目前广东一些地方的民生工程正在突击改进。不过,这却让人感到担忧:一是突击之下能否保证工程质量?二是被媒体点名才改进,而那些没被点名的民生工程又是何种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公权部门迫于舆论压力才突击改进,落实民生工程已然陷入媒体依赖症,这显然是舍本逐末。
  
  显而易见,要让民生工程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关键在于建立与之配套的监督和问责制度。这一方面需要行政体系内部的监督问责机制坚实有力,另一方面应将民生工程的相关信息置于阳光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以期实现官民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十大民生工程才实至名归,官员的铿锵之音也才不至流于街头笑谈。

    [作者:苗蛮子]
编辑:刘丽雅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