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者,通晓各个知识领域的人才也。人生有限,要成为通才委实不易。晚清时代,就出过这么一位通才。他就是刘鹗,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长于文学,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
胡适先生曾概括刘鹗的一生,称其“有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甲骨文字的辨认,三是请开山西的矿,四是贱买太仓的米来赈济北京难民。”胡先生没有提到刘鹗的另一件大事,即他还写过令他名垂青史的《老残游记》。
刘鹗
作为罕见通才的刘鹗涉猎了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除《老残游记》外,刘鹗还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诗歌集《铁云诗存》等。
然而,刘鹗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精明强干的他屡遭官场陷害,同时又因为他贿赂官员,给世人留下了“反腐作家也腐败”之讥。他参与洋人开矿等事情,又被民间直呼为汉奸。其双面人生,令人唏嘘不已。
一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全书共20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刘鹗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赞之:“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宦人家,其父刘成忠与李鸿章是同年进士,后来曾任京中御史、河南知府与道台。刘鹗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七岁读书,从小散漫,聪明过人,喜杂学,什么医学、数学、乐律、方技、词章等,学一行精一行,唯独对科举之学不感兴趣。光绪二(1876年)五月赴苏州,秋至南京应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终榜上无名。
科举失意后的刘鹗,从此便无意仕途,热衷于经商。作为官宦子弟的刘鹗要去闯风险甚大的商海,这在当时也算是惊世骇俗之举。但刘鹗说干就干,先后在淮安开过烟草店、在扬州开过诊所、在上海开过印刷厂,但是开一家赔一家,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如此蹉跎到了31岁(1887年),他的人生际遇终于来了。
黄河在历史上频繁决溢,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历朝历代治理黄河始终是一大难题。这一年,开封、郑州段黄河决口,几位治河官员都束手无策,清政府调来了广东巡抚吴大澄。吴大澄与刘鹗的父亲刘成忠有旧交。刘成忠曾在开封当过知府,还将自己的治河经验写成了书,叫《河防刍议》。刘鹗受其父之影响,从小喜好水利,并认真研读过父亲的此书,他认为这是一个自己施展身手的好机会,必须抓住。
于是,刘鹗果断地关闭了自己在上海的印刷厂,打点行李北上投奔吴大澄,出任河督局提调官,投身于治黄大业。果然不负所学,刘鹗治黄很有一套,他以大禹治水的精神鞭策自己,不畏艰险,不辞辛劳,身临一线,与河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采用科学方法及新材料进口水泥,功夫不负有心人,其“束水攻沙”的方略大获成功,终于令黄河河堤合龙,河复正流。可谓初战告捷。
看到刘鹗治理黄河卓有成效,喜出望外的吴大澄又聘请刘鹗担任了“豫、直、鲁三省黄河图”提调,以协调黄河下游各省的统一治河。刘鹗不负吴大澄之厚望,又苦干了近一年,天天“与波涛相出没”,他向山东巡抚张曜提出具体治理办法,得到采纳。第二年,张曜去世,福润继任山东巡抚,由于刘鹗治河有方,黄河大堤一直安然无恙,受到福润赏识。在治黄过程中,刘鹗写下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10卷。后来经福润两次推荐,刘鹗终于在1895年进了总理衙门,成了清政府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