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奔涌 郑州能否潮头笑

2025-02-19 19:26:53 来源:中原网

从“Chat GPT到DeepSeek”,从“人形机器人”到“农业超脑”,从“智慧教育”到“智能医疗”,从“数字乡村”到“无人政务大厅”……“人工智能”浪潮奔涌,“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无论是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还是在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成长,或是在赋能未来产业“加速跑”不断塑造新优势中,不断激发新活力、带来新挑战、引发新机遇。

那么,目前,郑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究竟处于何种段位?郑州人工智能优势在哪?直面挑战,未来“AI郑企”又当何为?

近日,记者走访了郑州多家科技企业,采访了多位专家,透析郑州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纵深发展现状,为郑州如何坚定走好“人工智能+”华山一条路探索路径。

因势而上 打造全国AIGC产业发展先行区

2024年6月,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4)》。根据该报告,在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中,郑州位居第24位,位置并不靠前。

202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打造数字化宏大应用场景,实现规上制造企业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赋能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从2019年开始,每年,郑州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及“人工智能”,且一次比一次具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要高水平建设高新区图灵小镇,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全国AIGC产业发展先行区,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的目标。

人工智能产业也是郑州市明确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作为制造业大市,郑州工业门类齐全,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涉及367个细分行业,能为人工智能提供丰富的场景开发。另外,作为河南省会城市,郑州背靠1亿人口,有市场,能汇集庞大的数据资源。

2024年底发布的《郑州市场景驱动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公开征求意见中明确,到2026年,要在郑州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发展良好、企业活力迸发、创新集群活跃、应用场景泛在、敏捷治理安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助力郑州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新高地。

如今,全国的6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当中,河南占四个,其中一半在郑州。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郑州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20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已初具规模。

据郑州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郑州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千兆光网、5G“一网四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提质扩容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加快曙光郑州先进计算研究所、中原算力谷等项目建设,打造算力之城。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的郑州,在算力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应用、专业人才引进等领域已经开展了积极的探索。郑州,未来可期。

拥抱AI 算力产业链跑出加速度

什么是人工智能算力?郑州算力规模发展态势如何?在算力产业上游,也就是算力硬件资源上,郑州有着独特的优势。

2021年,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聚变”)落地郑州,作为全球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与算力服务提供商,落地郑州近三年已稳居国内服务器市场份额第二,液冷服务器第一名。

走进郑州航空港区的超聚变华中生产基地,你会看到,这里的生产动力已从2021年的3条自动化生产线,发展成现今8条生产线,具备了年产65万台服务器的生产能力。

“每台完整的服务器是软硬件的精密配合,拥有数十种有硬件和软件种类,非常考验工程能力。不仅是工艺水平,我们整个产线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品类在行业内都属于‘领头羊’的地位,整体自动化率达85%以上,其中检测环节的自动化率达90%以上。”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华中供应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超聚变60%以上的制造能力布局在河南,在郑州可实现3分钟下线一台服务器。

在算力产业下游,郑州也培育和引进了一批下游的应用型企业,引进了科大讯飞、新华三、浪潮、APUS等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本土培育了宇通、畅想高科、优碧科技、埃尔森智能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企业。

“孩子最近遇见凉风就咳嗽,还会流鼻涕,要怎么办?”“建议先暂时居家观察,多喝温水。如果症状加重则需要到呼吸科就医。”……点开“河南省儿童医院”微信小程序,从预约挂号、院内外导航,到候诊报到、预问诊交流,再到预约检查、药房取药……智能诊疗小助手“康康”这位AI“导诊助手”将全程陪同你。

据了解,这套系统自2024年5月上线以来,已服务超过70万人次,准确性已经达到了78%。系统的开发者APUS——郑州阿帕斯数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河南省著名的互联网独角兽企业,所研发的智能诊疗小助手“康康”“牵手”河南省儿童医院,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之一,搭建起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服务新模式。

因地制宜 打造农业智慧大脑

人工智能该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建设农业大模型?这是科大讯飞中原总部一直考虑的问题。

“今年小麦春管关键节点如何把握?”“如何科学施肥应对‘倒春寒’?”“如何申报农业补贴?”……郑州金水科教园区,科大讯飞中原总部一楼展厅,弘农大模型的农事问答-耘苗问系统正在模拟远程解决田间地头的大小琐事。

利用多重合作,为河南智慧农业赋能。2024年7月9日,科大讯飞中原总部与本土的河南农业大学联合发布弘农大模型,在河南率先打造国产可控农业领域大模型,实现精准全面、统筹多场景的智能感知、分析、预警、决策和控制能力,有效赋能育种、种植、养殖及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工作。

这是我国首个可控的“农业超脑”,具备多场景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预警、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能力,其算法经过严谨验证和专家评估,主粮常见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超过95%,农业问答问诊准确率达95%以上,产量预测和长势分析误差率控制在9%以内,灾害预测准确率超过85%。

“目前,农事问答-耘苗问系统已汇集农业数据资源3.2亿条,涵盖养殖常识、动物免疫、栽培技术、农业资讯等内容,可提供农业生产综合解决方案。”农事问答-耘苗问系统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众木成林 如何赢在AI时代

今年开年,DeepSeek震撼世界,机器人春晚扭起秧歌,杭州“六小龙”出圈……一系列“科技大事”引发众多城市在反思中“深度求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握良好的营商环境、夯实算力基础、利用好产业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生态吸引人才是很重要的“破圈”“法宝”。

“要汇聚好产业链生态力量,以AI技术全面植入,全面赋能政务服务,助力郑州开创全新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格局。”郑州联通IDC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陈晋表示,作为企业,都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出台扶持政策,优化算力资源配置,支持中小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享受普惠算力服务,有效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激发AI创新活力,赋能更广泛的行业应用场景,驱动各行业加速数智化转型步伐,为郑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郑州作为国家算力网络布局的重要节点,积极融入‘东数西算’战略,构建全域算力网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在河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周毅看来,郑州还需要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要以产业应用带动技术创新,发挥两者正反馈推动作用,加快推动算力资源向制造业、农业等垂直领域下沉,打造“算力+行业”标杆场景。比如,在农业领域,通过引入智能农业管理系统,让农民更精准地获取气候、土壤等信息,以便更高效地进行种植决策;在制造业方面,智能算法的应用也同样为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周毅也指出,如今的郑州仍面临大模型应用场景深度不足、智能产品研发力度小、高端人才虹吸效应不足等关键瓶颈,需以创新思维整合现有资源,强化“三个协同”,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对此,中铁大桥(郑州)缆索有限公司职工张建武表示,高校和企业应建立一体化平台,将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政府可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培养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强化人才引进政策,比如提供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科研启动资金等优惠待遇;实施项目人才‘双招双引’和定向猎头行动,搭建柔性引进海外人才平台;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解决人才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张建武建议,高校方面,可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使其更贴合科技创新需求。同时,他也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郑的全媒体记者 李娜 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