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灵活“县”】新郑:“制造强市”的理想走进现实
【活灵活“县”】——“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系列报道·新郑篇
新郑:“制造强市”的理想走进现实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郑州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县域的高质量发展。本报推出【活灵活“县”】——“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系列报道,聚焦郑州各县(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一起来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县(市)作为。
冬日阳光洒满大地,在紧邻航空港区的薛店镇,一家名为威博达的企业工地正在忙碌,接近完工的钢结构新厂房在阳光下披上金装。企业产品为电动汽车操控面板,是新郑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中的重点企业。
在新一轮产业布局中,古城新郑正借助独有区位优势,建设产业园,做优产业生态,招引外地企业,提升本土企业,加快推进工业立市制造强市。
制造基因古来有
产业生态是各种影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目前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实际就是产业生态的竞争。工业发达地区多数拥有高度集聚的产业园区、发达的金融体系、较强的科创能力和充足的创新人才。
回望历史,工匠精神、制造基因在新郑早已有之。8000年前,新郑裴李岗先民制作石器,开启中华农耕文明;5000年前,轩辕黄帝于新郑具茨山下制造指南车,成为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2700年前,郑国制造出长宽数米、高大威武、乘坐舒适的豪华马车与惊艳世界的莲鹤方壶,至今已是河南博物院与郑国车马博物馆吸睛之宝。
再看如今,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新郑在全省县市竞争中赢得先机。建机场,通地铁,运南水,聚高校,常住人口增至120万,其中高校师生30万人,位居省会县市首位。此外,高校数量、金融机构入驻数量,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关键指标均领跑全省县市。这一切,都是新郑寻求工业再提升再突破的有利条件。
产业园育产业链
距威博达不远,新郑市薛店镇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在施工。“在建标准化厂房与办公楼共16栋。去年11月开工,今年年底部分交付,明年全部投用。”园区负责人说,此园由新郑启创产业园运营公司开发建设,目的是围绕航空港区电动汽车产能,引入配套企业。
园区建设中、新郑市同步招引企业进驻,同步孵化本地企业与引进外地企业,目前已与通用咨询、颐高集团等运营商对接洽谈,计划合作招引数十家优质企业。
产业园即将入驻的洲明科技LED光显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租用厂房5万平方米,新建LED/LCD光电产品及上下游配套加工生产线20条,预计年产值15亿元,税收1亿元,并协助引进配套企业,完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
今年以来,新郑市引入中金投资集团等公司,在南龙湖投建产教融合示范园。新郑本土企业福华钢铁计划投建特钢产业园,福建友臣集团投资建设临空食品产业园。新郑市还布局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中佳汇智能装备产业园,开工建设大应急智能制造产业园。
技术创新赋新能
恒天铜业是新郑市和庄镇一家生产新能源汽车导线的企业,企业正寻求通过技术改造,生产电动汽车线路,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位于新郑市和庄镇的恒天铜业生产线
“新项目选址在专业产业园。研发、生产、上下游配套集中配套,更利于企业发展。”恒天铜业总经理张一飞说,企业在园区的新项目投资5亿元,预计年产5万吨新能源高端铜基合金新材料,年产值30亿元,税收5000万元。
新郑市立足原有产业基础,努力让老树发新芽。帮助域内运达造纸、森乐电器、恒天铜业等新郑本土企业,通过转型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提升完善产业链,新郑市制定智能制造、现代食品、生物医药“两主一新”产业链行动方案,分析产业链现状,明确近期主攻领域和重点工作,有目标任务、有方法路径、有推进机制。
在新郑市梨河镇,人人利食品三期项目新生产车间,全自动智能生产线正在运转。“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三期项目全部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设备,目前已投产5条生产线,计划明年投产全部10条生产线。”公司负责人说。
为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郑市正在借助省市政策支持,政府引导,要素保障,扎实推动规上企业技改项目备案全覆盖,确保今年完成入库技改项目55个,技改投资增长25%以上,年内创成省级以上智能工厂9家、绿色工厂7家。
做优生态补短板
授信800万元,实现提款400万元。前不久,新郑市梨河镇一家生产塑料制品的小微企业获得新郑农商银行贷款,成为新郑市首笔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贷款。
小微企业是市场活力之源。此前,新郑市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政府出面协调金融机构,多措并举、精准发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机制建立不久,就促成首笔贷款。
“木桶原理”是产业生态规律,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成为短板,都会影响整个生态。帮助小微企业贷款,仅是新郑全要素优化产业生态的众多举措之一。
为帮助企业落地,新郑市盘活各类批而未供、低效闲置土地6769亩,将新郑经开区工业产业用地占比提升到64.5%。创新实施压覆矿建设用地弹性出让制度,推进辛店、龙湖两个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在财政金融方面,新郑推行财政激励性存款考核机制,向金融机构推介项目120余个,签约授信30多亿元。
优化服务无止境
新郑市政务服务大厅,刘女士在“一件事”窗口办理营业执照,仅需出示身份证,营业执照、公章刻制、税务备案和发票申领很快完成。
今年8月,新郑市推出“商事登记一件事”主体,将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部门涉及企业开办的3个审批事项并成一个事项,材料从12份精简至仅凭身份证即可,办事环节、时间和材料全面“瘦身”,刷新了企业最短办证时间。
今年9月,新郑市首例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线上办理成功,在原来“一件事”办理基础上,又实现企业破产信息核查线上申请、集成查询、“零跑趟”办理。
目前,在新郑市政务服务中,“一件事”“跨省办”“免证办”“周末办”等服务已经成为常态。为进一步提升营商服务,新郑还建立“企业家恳谈日”“25天企业宁静日”和“扫码入企”制度,对企业无事不打扰、有事服务好。
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新郑实行评标专家自由裁量权智慧评价,AI辅助评标等创新技术手段,以“严”当头、以“廉”为本,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精细化、服务标准化、监管智慧化、交易市场化,让参与投标的企业感受到公平公正的交易氛围。
时光川流,发展不止。随着全要素产业生态不断优化,新郑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理想正在走进现实,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迎来新的荣光。
记者 张立 文/图
“轻工国赛”在郑州航空港区上演巅峰对决 600多名选手角逐6个赛项
中牟影视基地开幕 共谋微短剧行业新篇章 助力郑州打造“创作之都”